第297部分(第3/4 頁)
,去吧。”
不僅僅是楊璉真迦露出羨慕之色,就連一旁的印天涯也暗道,“忽必烈為了收買方晨乾,卻是夠大方的。”
方晨乾不知道血鋒的來歷,但印天涯等人都清楚,這柄血鋒短匕乃是蒙古的神兵利器之一。
河南省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古稱中國、中原、中州、中土,在元朝以前,一直是中國的核心區域。境內古都林立,如洛陽、商丘、安陽等。自北宋太祖帝定都汴梁(今開封)以來,河南省又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首都汴梁的人口一度達到一百多萬,為當時全球第一大城市,商業貿易額佔據了全國的一半之多。然而,從靖康之變後,河南全境開始走向衰敗。
三月三日,我離開許昌,來到北宋的都城汴梁。
抵達的當天,我在江萬載等人的陪同下,換上便衣,首先來到汴河岸邊。環顧四周,雖然人流不少,卻哪裡又有《清明上河圖》上所描繪的繁華和熱鬧景象呢?
“陛下,汴梁城的繁華很快就會重現了。”江萬載似乎知道我在想些什麼。
“恩,一定的。”
“陛下,要去皇宮遺址看看嗎?”
“好,江愛卿,帶路。”作為趙家後人,怎麼著都該去看看祖宗生活之地,儘管已經不復存在。
公元1155年,汴梁城(金國佔領後,更名為汴京,作為金國的陪都)內的北宋故宮發生了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火,所有的建築幾乎毀盡。之後的數十年間,金國朝廷也沒有重新修復,而是任其衰敗下去。如今,雜草叢生,只剩下滿目蒼桑的斷巖殘壁,似是在默默地訴說著當年的繁華。
說起皇宮遺址,在我的印象中,記憶最為深刻的就要數北京的圓明園了。那一座座氣勢磅礴的宮殿群,在百年間竟然全都變成了一片廢墟,讓後世之**為感嘆、哀傷。
第544章 兵發應天府
第544章兵發應天府
“可惜啊,可惜。”方靈一邊看一邊嘆道,“如此一座規模浩大的宮殿,竟然成為了一篇廢墟,唉!”
袁棘也嘆道:“陛下,從廢墟的規模來看,當年汴梁的皇宮似乎還略大於臨安的皇宮。”
我目測了一下道:“是啊。”
江萬載帶著我們在遺址中走了一圈,出來後道:“陛下,末將安排人手,擇日重建吧。”
“重建?”我想了想,搖頭道,“既然已經成為歷史,就讓它過去吧。”
江萬載楞了下,還是很快答道:“是,陛下。”
或許,在江萬載看來,我這次回到汴梁皇宮遺址,也算是衣錦還鄉,沒有理由不大興土木,修復祖宗之基業的。
“江愛卿,派人制作一座石碑,以紀念這處先帝的故宮,將其立在遺址中心,朕要把這塊石碑當做‘警世之碑’。石碑正面寫上,大宋先帝皇宮遺址,後面將‘靖康事變’和北伐軍光復汴梁這兩件大事要記在其上。還有,將前朝詩人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中的最後一句寫在結尾,讓朕,也讓我朝所有官員銘記在心,‘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一句可是經典名言啊。”
“是,陛下。”
我借題發揮道:“各位愛卿,作為後來之人,當時刻進行反思,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方可不會重蹈覆轍。當年,我朝之軍、政實力無一不在金人之上,但最後卻被落後野蠻的金人擊敗,以至於高宗南渡,大片山河盡失,這是為何?雖然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朕認為,歸根結底,在於當時的朝廷不作為。先帝聽信讒言,重用小人,無法做到兼聽則明,使得朝綱不舉,奸臣當道。前些日子,朕和大家談起過,要在朝中設立參議院,其目的也就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監督手握大權的政務院、軍務院,甚至是監督皇帝本人。”
當江萬載等人聽我說到,參議院還能監督皇帝時,均是大吃一驚,不過,誰也沒有表露出來,只是齊聲而道:“皇上,末將受教也。”
“恩。各位,你們一定會想,參議院怎麼可以監督皇帝,又如何監督得了?”我停了停道,“儘管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但終究有一日會提上臺案。大家都是帶兵打仗的將軍,應當清楚,有什麼樣的將軍,就會有什麼樣計程車兵,將領不得力可以撤換,但皇帝不得力,怎麼辦?換掉?能換得掉嗎?朕多次說過,歷史為鏡,帝君聖明,則天下興,帝君昏庸,則天下亡,因此,要使得我朝之基業能夠千秋萬載,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當然,此事很有些匪夷所思,日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