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說完,他便朝西廂走去,只剩下拓跋翼看著他的背影,嘴裡喃喃道:“難怪那天那麼黑。”
第二十二章 心目
感知,對於司馬明軒來說是最奇特的能力,他問過拓跋翼是否能感受到附近近距離的事物變化,但是拓跋翼卻說不行,也說身為二品高手的爺爺也不行,由此看來,司馬明軒知道這個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就算擁有,也不一定會很強。
上品血靈訣的靜訣分為聽息和心目。
所謂“聽息”,有一種說法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其實不然,聽息只要掌握、運用成熟,那麼就能聆聽萬物之聲。靜訣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
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這一步司馬明軒已經掌握,再經過三天的修煉之後,他已經漸漸踏入另一個境界——心目。
心目的功夫,雖用“目”而其實不是在用眼睛看,更不是用心去看,心是不能分辨事物的,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用心去感受事物的變化,根據環境的改變在心中勾勒出所感受到的場景。
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感知能力小而到大,由弱而到強,從波動鴯以心定,從治理破散的感知聚合為一體。同樣有人修煉多日,心中依舊如緊閉的雙目一樣漆黑,而從未見任何場景,這樣的人當然失敗的徹底。
“心目”之法,上品血靈訣中所講是一種並不多見的修煉法門,但是想要修煉的透徹,卻也是十分困難。心目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
人之性,原為虛無一光。
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一竅。
此竅連同人之心靈,又是代代相傳,生下來便有,只是未曾連通,所以被修道家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所謂“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
元性聚起,心目暢通,自然就會見光。
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修煉心目的道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最終墮入萬劫不復之地。
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司馬明軒感受著,心中思考,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
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司馬明軒感覺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也就是更強的感知。
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
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神聚氣,這便達到了聚性之功。
隨後,由一點點的散光,慢慢的漸漸的凝聚成片。
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
最後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但是司馬明軒不急不饒,一點點的完成自己的修煉,最後終於將散亂的感知聚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此時的他已入大靜。
心目是自己感知的聚散,也是觀光。
天下若是沒有光,那麼人將永遠不見天日。
所以心目便是要修煉心中之光,讓心代替眼睛,也可以做到四面八方同時觀察。
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
正所謂,圓陀陀,光灼灼。
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心目”的最高境界。
“聽息”與“心目”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
雖然稱為聽息,其實無聽;稱為心目,其實無目。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
由此參悟真靜。
心目可是讓司馬明軒大吃一驚,練到最後,他竟然可以做到緊閉雙眼而看到房外的一切事物。
打水的丫鬟,掃地的家丁,忙碌的管家,園丁,孩子,一切都是如此清晰,畫面就好像出現在自己面前一般。
唯一的遺憾就是距離太短,司馬明軒目前所能看到的畫面僅僅是西廂這個別院,再遠的地方就是一片模糊,只能聽,而不能看,但是目前這種程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