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比留洋歸來的田溯寧要本土一點的是,馬雲把Internet直接翻譯成了一箇中文名字——因特乃特網。在一次外出遊說時,有人問他,“你說的因特乃特,跟《國際歌》裡的英特納雄耐爾有什麼關係嗎?”為了鼓動別人參與他的事業,馬雲拿大家熟知的比爾?蓋茨來說事兒,他說,“比爾?蓋茨說了,因特乃特網將改變人類的方方面面。”很多年後,他承認,“這其實不是他說的,是我說的。1995年全國剛剛知道Internet,但是我說馬雲說的話沒有人相信。其實,1995年的時候比爾?蓋茨是反對Interne t的。”
到了1995年年底,經過8個月的苦苦打拼,馬雲公司的賬目已經接近平衡,營業額也已突破100萬元。不過此時,馬雲的“中國黃頁”在一夜之間冒出來了許多“敵人”,這當中還包括承接杭州Internet接入服務的亞信。亞信差點成了中國黃頁的死敵,幸好田溯寧覺得做這塊不但與中國黃頁比沒有優勢,就是與杭州電信比也說不清鹿死誰手,另外當時亞信關於網際網路工程的專案接的手發軟,於是很快就退出來了。
那時與馬雲競爭最激烈的當屬杭州電信。“一山不容二虎”。杭州電信有著非常好的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馬雲卻一樣都沒有。杭州電信利用中國黃頁()已有的名聲,做了一個名字很接近的網站,也叫“中國黃頁”(),藉以分割馬雲“中國黃頁”的市場。
為了使中國黃頁繼續活下去,馬雲別無選擇,只有選擇同杭州電信合作。1996年3月,中國黃頁將資產摺合成60萬元人民幣,佔30%的股份;杭州電信投入資金140萬人民幣,佔70%的股份。後面的結局可想而知,中國黃頁被收編了,馬雲套現走人,去了北京,幫外經貿部做網站,再之後是1999年2月回到杭州,建立阿里巴巴。
電子書 分享網站
Sprint將北京、上海節點的工程轉包給亞信
到1993年初,田溯寧所提出的計劃,更多是希望建立一個稱為亞信日報(AsiaInfo Daily News)的公司,其內容為電子佈告欄的副產品,計劃是提供著眼於中國的新聞訂閱服務。公司同意試試看。到1993年年底,亞信日報終於成立並開始運作,亞信日報的內容包括有翻譯過的政治、娛樂和金融新聞,都是與中國相關的訊息。丁健負責技術部份,田溯寧則負責管理、市場以及營銷,但訂戶實在是少得可憐。這兩個人可能是第一批瞭解早期的中國人是不會為了網際網路上的內容而付費的企業家。
亞信日報並不成功,但為他們贏得了小範圍的名聲。1994年9月,中國郵電部與美國商務部部長布朗簽訂中美雙方關於國際網際網路的協議,協議中規定電信總局將透過美國Sprint公司開通兩條64K專線(一條在北京,另一條在上海),這個網際網路結點建設工程需要有人為當時的郵電部*做中文培訓,Sprint找到了亞信。雖只面對7個受訓的學員,未脫書生氣的亞信團隊仍用兩個星期,準備出三厚本資料。就這樣,他們與Sprint建立了最初的合作關係。
Sprint是全球三大電信巨頭之一,後來名滿網際網路的風險投資人軟銀的閻炎也曾在1994年前效力過這家公司。不過,這一次,他們為自己的傲慢和疏忽付了慘重的代價。與*簽好合同的Sprint對中國新興的Internet市場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他們原本委託一家馬里蘭的諮詢公司負責,但只是幫忙檢查工程方案的亞信很快便憑藉著自己的嗅覺發現對方的設計完全錯誤,從而贏得了Sprint的信任,Sprint於是把這個專案轉包給亞信。這個單子最初是400萬美金,給亞信的時候只有20萬美金。
Sprint的這個單子雖然只有20萬美金,比起亞信最早在國內接的220萬美金的深交所網頁系統的單子,只是個零頭。但意義更為重大,因為這奠定了亞信日後的商業模式——做網際網路的系統整合解決方案,也由此形成了亞信最早的創始團隊。
亞信最早的創始團隊是一支互補性很好的團隊。最年長者劉亞東負責管理,劉亞東曾經是美國某大公司的經理人。他加盟亞信的故事很有趣,劉亞東本是美國萬通的總經理,他一直很看好田溯寧和丁健,知道這兩個年輕人要投資,於是帶著二人去見萬通集團的董事會主席——當時到美國來做投資業務學習的王功權,王功權雖然沒有太聽明白田溯寧和丁健想做什麼,但被他們的熱情給感染了,給了他們25萬美金,佔8%的股份,並把同樣激動的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