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什麼叫人山人海,你去看一下“廿七市”就知道了。不過,“廿七市”是“玩市”,人們趕集,主要不是為了買賣,而是為了玩,因此街上人擠人,人看人,吵得不可開交,而且,鞭炮生意幾乎成了獨門生意,顯得空前火爆,噼噼啪啪,街上不時傳出鞭炮的鳴放聲,而街道上空瀰漫著一股濃烈的火藥味。
別小看巷弄裡那一排尿桶
芙蓉市日,最大的受惠者是芙蓉街人。芙蓉街人佔盡了地局的便宜,他們坐地,以家為店,做什麼買賣都可賺錢,如果你沒有資本做買賣,就是在家門口擺攤賣茶,或者索性將門面租給外地商販,你從中也可以掙到一些零花錢。芙蓉街有許多飯館、客棧,其主人不光賺客人吃飯的錢,還賺客人睡覺的錢。芙蓉市日的第二天就是虹橋市日,芙蓉街人就借用本市日街上貨物雲集這個機會,從中低價選購進某些市場適銷對路產品,然後組織起來,第二天運至虹橋,在虹橋市場上轉手出售,從###利。有時天公不作美,作市這一天,天忽然下起雨,這就苦了山裡人,他們的木柴,特別是其中的軟柴,捱了雨淋,很難賣出去,而他們又不能趕長路挑回家去,所以叫苦不迭。芙蓉街人就抓住這個機會,拼命將價格往下砍,硬是將那些柴便宜地奪過來,而嘴巴上卻總是說:“老實講,不看在朋友的面上,這些柴我才不要呢!”芙蓉街人有的還很精明,不光家裡開店,還在家後門的巷弄裡特意擺放了一排尿桶,吸引過往行人撒尿,你別小看這些尿桶,一天下來,它們總是被尿得滿滿的,而每一桶尿賣出去,可以獲得三毛錢,而拿這三毛錢,差不多可以換來兩斤大米,就可以解決一個人四五頓飯!假如你什麼生意都不會做,那麼,到海邊去撈“潮柴”,也包你有所獲利——芙蓉街東面緊緊連著海,海上漲潮時,潮水常常漫進海埠頭及附近的溪灘,停泊在海埠頭的各種船隻,船上裝滿了木柴,溪灘上各種柴草更是堆積如山,而船隻和溪灘上的一些散柴亂草,不時被風吹進海中,或被潮水舔捲進去,它們在風浪的頂託下,在潮頭處匯成了一個個團,當地人稱之為“潮柴”。因此,只要你不怕潮水,到海邊去撈這些“潮柴”,撈來後將它們曬乾,就可以賣,而這些“潮柴”在海邊可謂取之不盡。當然,芙蓉街還有人亂來,在家擺賭,從中抽薪,還高價為賭徒提供吃喝抽睡等服務。據說,操這種齷齪勾當的人,有時,其一天的收入就相當於一個山區正勞力一年的全部收入!正因為作市,芙蓉街人從中受惠最大,所以,芙蓉街人都巴不得天天作市,而碰到“小市”街上人員稀落時,總有人嘆氣道:“哎呀,今天倒運,生意太淡了。”也正因為這個緣故,芙蓉街人誰都不想將作市的地盤擴大,以至幾十年過去,街道還是那些街道,巷弄還是那些巷弄,地局依然,而街上趕集的人愈發顯得擁擠了。
芙蓉市日(7)
第六章
1977年6月25日,這是芙蓉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日子,在這天下午5時,距芙蓉街十里之遙的方江嶼圍海大壩截流合龍。從此,芙蓉街的海上門戶被封死,海灣變成了內河,海埠頭變成了河埠頭,昔日海埠頭百帆雲集的場面一去而不復返!在這種背景下,芙蓉市日固有的交易格局被打亂,海上龐大的船隊及貨物進不來,而從山裡運下來的貨物,特別是樹木、柴爿等大宗貨物,大量積壓而賣不出去,這樣,使得海上人與山裡人無法正常交易,無法互惠互利,迫使他們彼此各謀新的出路。漸漸的,芙蓉街原有的樹行、竹行、柴行消失了,而芙蓉市日固有的“山海互動”的場面及特色不見了。
1979年11月,這又是一個特殊的歷史年份,中共召開了第十三屆三中全會,從此,改革開放與經濟建設大潮席捲中華大地,中國迅速崛起。在這個大背景下,芙蓉與全國各地一樣,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發展。在隨後的20多年間,芙蓉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徹底取代了農業,成為“中華全國鑽工基地”,而大量的農民離土更離鄉,闖蕩全國甚至走出國門,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各顯身手。“芙蓉老闆”可謂走遍天下。同時,芙蓉與外界的道路交通、市場流通越來越順暢。這樣一來,原本傳統的以農副產品交易為主的芙蓉市日,其貨物供應與交易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市場上傳統的農副產品越來越少,時興的小商品越來越多,而以往人們總是五天趕一次集,利用市日貨多這個機會,採購自己所需的東西,現在人們則可以天天上街,街上的東西“閒日”與“市日”差不多豐富,而且,在市場上,夏天可以買到冬天的貨,而冬天可以買到夏天的貨,一年365天,其供應的貨物,農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