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3 頁)
體為泰山附近的章丘,後來山東日照地區也有黑陶發現。與以上不遠處的另外一個臨海省份江蘇在同期也有一個著名的古代遺蹟:良渚文化,這裡也發現有黑陶。
在稍晚一些時間裡,河南、山西、甘肅、南方長江流域都有黑陶的零星發現,但總體還是山東的黑陶最多最發達。
黑陶文化是一個謎。不僅它起源哪裡不清楚,而且它後來還失傳了。
黑陶的特點是輪制的出現之後快輪的使用,它標誌著一種新技術的應用。黑陶的主要品質特點是黑、光、亮、薄。最薄的可達到毫米 ,這在幾千前年前是一項非同尋常的技藝。同時,黑陶的燒製工藝也很特殊,不是自然燒製就可以達到黑的效果,而是在一定的高溫之下利用滲炭工藝才可以形成“黑陶”的獨特效果,選料與火候都極其講究,光亮則是打磨的效果。後來這個工藝失傳,今天一些專業人員花費了十幾年時間又研究出來現代的黑陶工藝。
所以,許多中國人認為這個黑陶工藝外面的世界是不可能有的,因為它與紅陶不同,不是自然而得。中國人又一次認為黑陶是中國獨有,並且經常看到有人據此得出“中國文明獨立起源”的倉促謬論。假如我們在中國之外的古代地區發現了同樣的黑陶那將意味著什麼呢?答案很明顯:不僅破除了這個基礎之上的獨立說,而且提出了“同源”的嫌疑。
比中國早或者同期的黑陶世界上其他地區也有,比如印度等地,但最出名的一個史前黑陶文化卻在地中海上。
與中國人認為黑陶是中國龍山文化的代表一樣,地中海地區以黑陶為文化代表的地區就是曾經佔據了大半個義大利並長期盤踞在義大利半島西部和北部的一個古國:伊特魯西亞(Estrucia)。義大利的古代歷史一般從伊特魯里亞的歷史開始講起,之前義大利再無“歷史”可言,之後則是眾所周知的古羅馬。
結合腓尼基人在神話與歷史中逐漸向北方以及歐洲移動的軌跡,我認為探索一下伊特魯西亞透過腓尼基人可能與山東之間產生的關係是非常及時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既然黎巴嫩的西頓在3千多年前就擁有了從中國而去的絲綢,那麼一些黑陶工匠在兩地之間交流也是順理成章的邏輯。既然我們知道腓尼基人曾經遷徙至地中海北岸地區,那麼某些黑陶工人跟隨過去也就不是什麼意外的問題。在這裡我無意求證先後問題,我的目的在於說明伊特魯里亞人與中國古代魯人之間的關係。
伊特魯里亞的黑陶不特與中國山東的黑陶一樣屬於黑陶,不僅技術一樣,而且美學追求也很相似,其品質特點同樣為黑、光、亮、薄,他們的裝飾完全一樣:要麼完全素面,要麼只有簡單的劃條,要麼飾以環形凸條。兩地的黑陶象是一個師傅教出來的兩個徒弟。他們的主要差異在於把柄上的不同,並且,龍山文化的興盛期在大約4000多年前,伊特魯里亞的興盛期在2700年前。
我現在還想起來義大利北部山區的建築以前就曾經因為與中國的羌族文化的接近而引起過我的注意。而這一次則是因為兩地的黑陶。到底兩地之間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有關伊特魯里亞的起源目前有幾種不太統一的意見,還在探索之中:一種意見認為伊特魯里亞是從銅石並用時期一直髮展到人們常說的伊特魯里亞歷史的,也就是一種“自古以來”的當地起源說,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1000年。其鼎盛時期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期。黑陶是鼎盛時期的主要文明標誌。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他們是著名的希臘皮發斯基族人(Pelasgians)或者“海上民族利姆諾斯人”(Sea Peoples of Lemnos,在希臘一個小島)的後裔。皮發斯基文明是一種綜合文明,並且這個文明帶有明顯的(猶太)聖經文化背景,後來他們成為腓尼基人的一部分。“Pelasgians”與“Tyrrhenian”這兩個詞彙實際上可以置換使用,而Tyrrhenian又可以與Etrucia置換。
Tyrrhenian牽連出伊特魯里亞人的祖先來自希臘或者小亞細亞的一個故事:傳說在希臘或者小亞細亞有一個古老的王國Lidia,那裡曾經發生過連續18年的飢謹,在亡國的邊緣國王把國家的人口分為兩半,讓王子帶領一半的國家外出尋求生存的機會,而他自己則留在原地。王子用船把他的人民與財產帶到了義大利半島的北部發展為一個新王國,Tyrrhenian就從這個王子的名字而生。這個說法來自古代希臘的歷史學家的著述,許多人認為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