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的航海事業。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鹽類與人類文明的關係(1)
撇開人類起源問題,海邊有什麼吸引著人類?在文明初期的古代人們為什麼會聚集在海邊?有以下幾點可以考慮:
在沒有生產鹽類的矇昧時期,很可能已經有某些群體認識到生活在海邊感覺身體更舒服一些。儘管他們還不知道原因何在,但是他們只能呆在海邊身體的不適症狀才會減輕一些。甚至這個現象構成一些迷信,但事實上這與他們攝取海生物所帶的鹽分有一定關係。河流卻是淡水,所以無法自然地補充鹽分。另外,打魚和以蝦蚌類為生遠比在陸地上狩獵簡單而方便。最大的好處是,乘船比行走更便捷、迅速。當然所謂船並非今天的船,而是非常簡陋的一些工具,甚至是如葫蘆等一些原始條件的支援。
人類整體逐漸與海洋拉開一定距離應該是新石器中期的事情。從此時開始,鹽類被得到正確的認識,河流開始被開發,水井使用成為可能,盛水的陶器開始出現,最重要的是農業出現了。
農業需要人類退到足夠遠的內陸去發展耕田。大約1萬年到5000年前正是這一文明時期發生關鍵轉換的時期。當他們全部轉化到位,中國的“國家時期”開始了,“三代”在4000年前出現。
“三代”最典型的特點就是農業已經成為他們的常業,他們開始穩定地生活於黃河中游一帶。
仰韶文化被“三代”取代的過程,很可能伴隨著東亞地理的巨大變動。比如說,原先生活在“海邊”的仰韶距離大海越來越遠。或許對於鹽類的提取時間與途徑會對仰韶文化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我覺得研究人類認識鹽與使用鹽的過程很可能會揭開一部分人類文明之秘。在古代鹽為“白色的金子”。相當長的時間內鹽幾乎是一種流通貨幣。鹽類實際上也是僅次於空氣的一種生命必需品,所以結合海洋在中國大陸上的伸縮研究是個很重要的課題。瞭解了這個秘密,早期人類為什麼喜歡沿海生活就容易理解了。
傳統學者認為商業的起源很晚,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商業的起源幾乎隨著文明的開始就已經存在了,而鹽類就是人類最初的商品之一。許多人會被迫主動去尋找鹽這個必需品的交換,然後順便他們後來也交換其它的東西,一些商業網路就會漸漸建立起來,當然最初他們只存在於一些家族之內,我相信某些家族可能會因次而漸漸成為職業商人,故而個別龐大的特殊商業家族會遍佈全世界。商業交流促進文明交流,同時也發展了交通工具。
管仲的《管子》相當篇幅談到經濟。管仲多次談到“利”,“鹽利”即為其一。《管子·海王篇》多涉及鹽策,這是我國最早的鹽政理論。他的理論確立了“鹽稅是人頭稅”,並且提出了“鹽專賣”政策。
鹽類制約並引導著人們在鹽源的周圍生存,甚至為鹽而戰。
在美國內戰期間,由於北方富鹽,南方缺鹽,整個美國都必須進口鹽。戰爭後期鹽這種特殊的緊缺物品甚至會作為結婚禮物相互贈送,鹽成為寶石一般寶貴,某些鹽場甚至成為戰爭爭奪的重要制高點。
在認識到鹽類的重要作用之後,東亞的古人很可能也發生同樣的類似戰爭,甚至鹽成為某些群體的命脈。不過大約5000年前的古人是不怎麼喜歡使用暴力的,假如真的有類似的爭奪至多是把人攆走了事。
鹽的原料來源可分為4類: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以海水為原料曬制而得的鹽叫作“海鹽”;開採現代鹽湖礦加工製得的鹽叫作“湖鹽”;運用鑿井法汲取地表淺部或地下天然滷水加工製得的鹽叫作“井鹽”;開採古代岩鹽礦床加工製得的鹽則稱“礦鹽”。由於岩鹽礦床有時與天然滷水鹽礦共存,加之開採岩鹽礦床鑽井水溶法的問世,故又有“井鹽”和“礦鹽”的合稱——“井礦鹽”,或泛稱為“礦鹽”。
食鹽是維持人體生理正常發育不可缺少的物質,成人體內一般約含鈉90 g、含氯85 g,大部分存於體液中。鈉對肌肉的收縮、心臟的搏動、血液的流通、神經資訊的傳遞、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新陳代謝、體液的酸鹼平衡等都有重要作用。氯既有維持人體內酸鹼平衡和滲透壓平衡的作用,又是胃液中電解質的主要陰離子,能促生鹽酸,幫助消化。成人每天一般需要攝入5~8 g食鹽。
人體如果缺鹽,輕則倦怠乏力,淡漠無神,起立時暈眩;重則噁心嘔吐,痛性肌肉痙攣,水腫,血壓下降;極重則木僵,噁心嘔吐以至昏迷,血壓進一步下降或不可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