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著整個新安江電站工程的進度和質量。他們三個人深深感到肩上壓著這擔子的分量。
周恩來總理接著又說:“新安江電站是全國的重點,以後水泥一定要保證質量。”
劉秀峰最後做了明確的表態:“今後新安江電站需要的水泥保證保質保量,按時調撥。”
潘圭綏向周恩來總理彙報新安江的建設情況,在談到一些專門的技術名稱時,周恩來總理還詳細地詢問和親自做著筆記。
周恩來總理接見潘圭綏等三人從上午9時開始到下午3時結束,共花了六個小時。周恩來總理中午還和潘圭綏一起共進午餐。原來潘圭綏打算是進京接受批評的,哪裡想到批評的字一個也沒聽到,總理抽出了那麼長的時間,談新安江電站工程的百年大計,談質量,細緻到排程水泥為止。在告別的時候,周恩來總理還和潘圭綏約下了要去新安江工地視察。
25天后,周恩來總理風塵僕僕地趕到新安江工地。1963年,周恩來總理又在水利電力部《請求批准新安江水電站為對外展覽專案》的報告上做出:“擬同意,即送富春、震林、一波退水電部即辦”的批示,新安江水電站的模型當年參加了巴西綜合性經濟展覽會,顯示了新安江水電站在當時中國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建設的26個水電站,其中容量在60萬千瓦以上的大馬河、黑山峽、三門峽、劉家峽、八里衚衕、五強溪、丹江口、萬家寨和新安江九大電站更是令世人矚目。這分佈在東西南北中的26顆明珠在中國工業起步發展的征途中是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的。
這26顆明珠,是在毛澤東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後於帝國主義國家狀態的背景下誕生的;這26顆明珠,是在毛澤東力求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裡改變我國社會經濟、技術方面的落後狀態的背景下誕生的;這26顆明珠,也是毛澤東在與西方列強試比高低的豪言壯語中誕生的。毛澤東當時一心追求高速度,他的強烈願望是儘快改變國家落後面貌,儘快超過欺侮我們的西方國家,儘快使人們過上好日子,這個願望並沒有錯。但脫離實際的三年高指標、高速度嚴重地違反了經濟建設規律。在大躍進的旗號下,更使這些離開故土的水庫移民飽經饑荒的煎熬。特別是新安江水庫的移民,採取搞運動的方式,提出“多帶好思想,少帶舊傢俱”,“行動軍事化”。移民處於“無產”和“無序”的狀態,帶給新安江人的災難更是深重。
1.淳安移民第一村(1)
我的故鄉在淳安,新安江水庫移民大部分在淳安。
故鄉情使我立志要找到淳安移民第一村。
據《淳安縣誌》記載:“1956年11月,淳安縣紫峰鄉芹坑村36戶,170人首批遷移桐廬縣橫村鄉柳巖村插隊安置。”據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安江水庫移民紀實》:“1956年10月,新安江水庫遷移移民試點開始,淳安縣紫峰鄉芹坑村28戶,125人被列為轉遷移民試點村。”儘管歷史記載的資料可能有出入,但芹坑是淳安移民第一村是確定無疑了。
2006年9月,我在桐廬縣橫村鎮的民政助理員陪同下,來到柳巖村找到了原村黨支部書記朱日華。他今年80歲,患了老年痴呆症,很多事都忘了。他只說:“我們是港口區向莘鄉朱家村移來的。1957年10月來參觀,1958年春節到這裡過年。”
我又到柳巖另一個自然村,找到了後任村黨支部書記劉國慶,他今年68歲,談起移民就好像昨天的事。他說:“我們老家東銅官就在現在新安江大壩壩址邊上,是為騰新安江電站建設工地而提前搬遷的,本來移到白沙,後來有老人說,大壩下面太危險,壩倒了就沒命了。結果就要求搬到這裡來了。我們1956年9月開始準備,10月搬家,一家一條船,農具傢俱裝上船,在桐廬卸下船,到安置點,路也不要走多少。只要你願意搬,家裡什麼東西都可以帶。後來淳安移民的人都羨慕我們說:‘銅官人搬家連石頭都搬走了。’實際上,也不是像他們那麼說的。我們搬來時移民房還正在建,開始在老社員家裡住,過了兩個月就搬進去了。房子也全是泥木結構的平房,房子的泥牆下面幾板牆夯得還嚴實。為了趕進度,上面二三板泥牆就用腳踩了,像雞窩煤餅一樣松。房子的質量挺差的。那時規定一家八個人以上三間平房,一共90平方米。一家八個人以下,只有兩間。移民總是艱苦的,比當地人要苦。”
當時的我是急於要尋找淳安移民第一村,就問:“淳安芹坑村移在哪兒?”劉國慶說:“現在我們橫村鎮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