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2/4 頁)
教理論,就是直擊人心。
便是王獻之兄弟,都聽的如痴如醉。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便連那老僧竺道孚,卻也強不到哪裡去。豎起耳朵來聽,神色之間越發恭敬。
直覺劉勝之字字句句,似乎都已經接近了自己心中疑難已久的種種問題。
許多百思不得其解之處,盡數豁然貫通。就彷佛甘露灌頂一般爽快,渾身十萬八千毛孔一時間俱如吃了冰淇淋一般。
大道論從理論上,方方面面的解決了當時道教所遇到的種種問題。
劉勝之講道:“觀此生死之道,人以為常,誠為可惜。然其疾病臨身,亦有求醫調治,望起沉痾,圖延歲月者,此時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
說到這裡,大有深意的看了看王獻之一眼。
王獻之同樣聽的十分爽利,聽到此處,又見到劉勝之這一眼,頓時恍悟。
心中暗道,這段話,定然是說來與我聽的。
他原本,就有殉道之心。只覺著便是寧可病死,也不能叛道。死後還有著杜氏神道的庇護。
但是這刻,聽了劉勝之的話,無由得渾身就起了一層雞皮疙瘩。想起劉勝之方才所說:“人能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此即可謂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
奈何靈明日著,知覺日深,血氣滋養,歲漸長成,則七情六慾、萬緒千端,晝夜無休息矣。
心久動而神漸疲,精多耗而氣益憊。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並且無所滋補,則疾病頻生,而欲長有其身,難矣……”
這番道理,越是琢磨越是覺著其中高深玄妙不可盡言。甚至把佛教的理論都給包容進入其間。
覺著人身之貴,大為不易。輕易捨棄,太過愚蠢。
卻不知道,這個時候的道教差不多還停留在鬼道層次。便是日後上清,三皇,靈寶等派興起。
卻依舊還停留在以道術惑人的層次,或者說停留在以神蹟來傳教的宗教低等層次。
對於各種形而上的理論,並無所發揚。因此,那些後來的那些士大夫們,滿足不了精神層面的滿足感。
開始漸漸的背棄道教,皈依佛教。其中就有著很深的關係。
不像是佛教,吸收了魏晉玄學的理論,更是從天竺不斷的求取經典。教義不斷完善和發展。徹底壓過道教。
第067章本來是空,汝又何在?
到了南朝時候,就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了……
而劉勝之這刻所說,卻就是從宋代以後方才興起。差不多完全拋棄了鬼道,進入仙道層次的教義理論!
雖然上清經提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但是真正從理論上做到這一點的,卻還是內丹仙道興起之後的事情。
因此,王獻之聽到,才有這般大的震撼。
至於那些學識修為低一些,境界不夠的和尚,有的聽得面如死灰。
感覺劉勝之一出,足可壓得佛教再出不得頭來。
有的卻對劉勝之咬牙切齒,恨不得撲上去,撕咬掉劉勝之血肉。
劉勝之微微一笑,收口不再講。好的東西,不能一下子拿出來太多。要不然容易吃膩。
總需要,一點點的拿出。讓人吃不夠,總是心癢難熬才成。
這座上諸人真聽得精彩之處,卻不料劉勝之居然來個戛然而止。卻都是驚愕之中,又是眼巴巴的瞧著劉勝之。
卻見劉勝之裝模作樣,回到座位上去。拿起一杯酒,一飲而盡,卻是口水都說得幹了。
卻是這般自斟自飲起來,一副悠然自得,不打算再說的模樣。
諸人意猶未盡,這個時候,細細低頭思索。越發覺著,劉勝之所說,是世間妙理。
這個時候,那竺道孚頓時大叫一聲,雙目圓睜,再無高僧風範,死死的瞪著劉勝之。忽然大叫一聲:“既然如此,那麼真如本性何在?”
這一句話,彷佛黃鐘大呂,生生敲打在劉勝之的心頭。讓劉勝之的識海之中的心光都跟著顫動,一絲雲氣,就那麼延伸而入。
剎那間,那雲氣就幻化為無邊佛國,光明輝煌。將劉勝之籠罩在其中。
無數金色大佛,高踞蓮臺寶座,盡數向著劉勝之望了過來。
密密麻麻,無窮無盡。這般情景,讓人毛骨悚然。
劉勝之謹守本心,識得自身一念光明。
“若神復空,教何所施?誰修道?誰隔凡成聖?連我都沒有了,又哪裡來的真如。便是有真如,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