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中看到機會。你能率先抓住一個機會,便會從中受益無窮,哪怕是搶先半步,也會步步領先。
由於商業活動中以稀為奇、以少為貴的現象越來越突出。所以,要想超越眾人,出類拔萃,就必須有“絕招";,那就是在“稀奇";、“獨特";上下功夫、打主意,見人所未見、為人所未為,才能出奇制勝。
事事領先一步,還要求你有高瞻遠矚的眼光。
當一個公司需要長期的整體計劃時,會接觸到一些關健性的問題,比如“數年後,顧客的需求將是什麼?競爭對手的發展狀況如何?投資環境如何?10年後我們的公司將發展成什麼樣的公司?”等。
這時,由於各個公司的情形不同,所以,也無法做出一個具體的量化分析,因此,必需有一名經驗豐富的管理者——他不僅充分了解公司的裝置、人事,而且,也具備高瞻遠矚的眼光,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判斷力,才可能解決好上述的問題。
有人曾問過著名的企業家彼得?杜拉克,他如何開始審視一個公司失敗的原因,杜拉克回答道:“我總是先看看12年前有哪些事是可以改變的。";
可見,如果一個公司最後遭遇失敗,那一定是很早以前的決策就出現了失誤。一個公司所做的長期計劃,所牽涉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經濟因素、公司內外的變動等,這些都是不能用數字去測量的。因此,在做長期計劃時,無論如何謹慎,少許的偏差仍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如果你的思考能力足夠強,又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就能把決策失誤降低到最低限度,就能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對於善於思考而又能掌握領先要訣的人,他的商業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人們常抱有這樣一個看法,認為自己雖然遇上了許多困難,但這時只要再堅持一下,成功往往就會到來。
馬太效應(8)
這個看法並沒有錯,問題在於,如果你所選擇的道路本身就存在著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這個時候就不應該再堅持下去,不要一條道走到黑。
或許你一直抱著這樣一個觀念: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差不多在開始的時候都出現過困難,度過了難關之後,前面就是康莊大道。
其實,如果你一開始就選錯了道路,遇到困境,還一味死撐下去,你可能很快就會陷入破產的困境之中。
日本有句諺語叫做“滾石不生苔";,美語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但對這句話的解釋,美日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日本所謂的“滾石不生苔";是指,如果不在一個地方穩定下來,一直四處打轉的話,就不會得到現實的收穫。這裡的“苔";指的是經驗、資產、技巧、信用等等。
但美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完全相反。它是指一直轉動的石頭才不會沾附青苔。這裡的“苔";指的是僵化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對於有能力、一直創新進取的人而言,保持現狀就意味著發黴。
由此可以看出,美日之間對於換工作的看法,差異竟是如此之大。這既反映出東西方特有的文化差異,也反映了面對改變工作時人們的矛盾心理。
人們的第一份工作並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也不一定是最合適他做的。特別是剛走上社會開始工作時,人們都還年輕,對自身、對社會缺乏深刻的瞭解,這時的選擇很可能並不準確,況且,也沒有那麼多理想的工作供你選擇。
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一些厭倦,但真正換工作的人並不多,為什麼?就是因為很多人發現換工作並不那麼容易。
正如前面諺語的日式解釋所說的,一個人離開原來的工作去從事新工作,他的損失是相當大的,多年來他所積累的資歷、職位、經驗和人際關係網路等等可能都變得完全沒用了。
另外,人都是有行為定式和心理惰性的,到了一定年齡,經驗也許增長了一些,但銳氣消磨了不少,這也是一種資源的損失,也能使很多人缺乏面對新挑戰的勇氣和決心。
這裡我們又要面對一個“馬太效應";面臨的兩難陷阱:
——為了使我們的成功資源更具有成長性,需要換工作;
——為了使我們成功的資源不被削減,不要換工作。
面對這一兩難處境,你該如何選擇呢?
這時,你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面對任何問題,都應該客觀冷靜地進行評估,權衡利弊,然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