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義同為趙肅侯時的重臣,與肥義最為交好,但卻不為趙武靈王所喜。李兌為肥義選拔培養的青年才駿。公子成受胡服騎射之挫後,蟄居多年,趙王何即位後,肥義利用公子成在宗室中的影響,為趙王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公子成也為自己能夠東山再起而十分感激趙王何與肥義。肥義讓李兌與公子成移往都城外,拿著趙王何的兵符,準備隨時起兵勤王。讓趙豹坐鎮邯鄲,不許外地軍卒入城。趙王何則嚴控兵符,肥義則注意收集情報、統籌安排。
趙武靈王本以為自己代公子章討封必成,不想被肥義拒絕。肥義拒絕則趙王何更會拒絕。於是,趙武靈王將討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意在激公子章與趙王何爭鬥,自己好以調和的身份,重新執掌朝政。公子章與田不禮果然十分怨恨趙王何與肥義,對於父親的默許,公子章決定採取行動。
由於趙豹對邯鄲的防衛很嚴密,趙王何也只是聽政時才得一見,公子章與田不禮無法下手。趙王何對趙武靈王的調兵也控制得很嚴,趙武靈王知道趙王何已對自己有所防範。這激起了趙武靈王更大的鬥志。此時,趙武靈王已經不把趙王何看作自己的兒子了,而是作為自己最大的對手。
趙武靈王以在沙丘(今河北平鄉東北)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王何隨行。趙王何沒有辦法,只得在肥義和信期的陪同下隨行。到沙丘後,趙王何居一宮,趙武靈王與公子章居一宮。
田不禮勸公子章形成殺趙王何的事實,再控制趙武靈王,既而以奉趙武靈王之命的名義稱王。於是公子章借用趙武靈王的令符請趙王何到主父宮議事。肥義感覺不對,要趙王何與信期加強防衛,自己不歸即為事變。命令準備使者,如果一旦發生變亂,立即通知公子成與李兌勤王。
肥義入主父宮後,果然覺得氣氛不對。沒有見到主父,卻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禮,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意料中的事情果然發生了。公子章與田不禮見以主父的名義都調不動趙王何,知道趙王何已有所準備。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以快制勝。在殺了肥義後,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再遣使者調趙王何,如其不來,則立即進攻。公子章與田不禮暗中養有眾多武士。趙王何見肥義未歸,而使者又至,知道發生事變。信期逼問使者,果然肥義被殺。信期怒斬使者,率軍保衛主父宮,與公子章和田不禮及其黨徒展開激戰。李兌與公子成很快也率軍趕到沙丘,參與平叛。趙王何的軍隊很快就控制了局面,公子章與田不禮戰敗,田不禮逃亡宋國,公子章敗退到主父宮,主父納其入。信期、李兌、公子成圍主父宮。李兌想向趙王何請示如何處置,被公子成制止。公子成說,以目前之勢,如果請示趙王何,趙王何很難下達趕盡殺絕的命令,親口誅其父兄。如此一來,圍主父宮,趕殺公子章就會成為信期、李兌、公子成的罪過。而如果不請示趙王何,自己處置,趙王何也一定會接受這個結果。李兌與信期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公子章及其黨羽,主父不能制止。公子成盡誅主父宮人,不許主父出宮。主父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圍不戰,無人敢擔刺殺主父的罪名。主父被圍在內宮裡,內宮本無存糧,一些日常的瓜果點心沒過幾天就被吃光了。公子成對主父斷糧斷水前後達三個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餓死。公子成在確定主父必死之後,才開啟內宮,為主父收屍。趙王何對主父之事一直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主父餓死,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趙武靈王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國王。在剛即位的時候,就能在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趙武靈王從趙國遊牧文化重於農耕文化的實際出發,透過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趙國消除了分裂的內在隱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最佳化配置。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消滅了長期為趙國心腹大患的中山國,消除了趙國分裂的外在威脅,使趙國從外型到精神真正統一起來。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消化了樓煩,奪得它們的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趙武靈王親自立了秦昭王與燕昭王兩位國王,在國際政治中是舉足輕重的一代霸主。趙武靈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牢固地保衛了王權。雖然趙武靈王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了問題,自己最後也死於非命,但這場政變恰恰是由於趙王何牢固地掌握著經趙武靈王改造加強的王權,才沒有演變成全國性的大叛亂,趙國才沒有因此而實力大損。
經過趙武靈王對趙國國家結構的整體改造,對趙國國家性格的重新塑造,趙國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強國,與秦國共同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