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頁)
,那麼國法就會削弱。國法削弱了,國家就會衰弱;國家衰弱,各國就會進兵侵犯;各國進兵侵犯,趙國就不能存在,那您還怎麼保持現在這樣的富貴呢?像您這樣地位高貴的人,如能奉公守法,那麼全國上下就會公平合理;上下公平合理,國家就強盛;國家強盛,趙國統治就鞏固了,您作為國君的親族,難道會被天下人輕視嗎?”平原君聽了這番道理,認為趙奢是位很賢能的人,向趙王介紹舉薦。因得到平原君的薦擢,被任命為治理全國賦稅的總管。趙奢管理全國的賦稅後,國家賦稅因之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國庫充實。
公元前280年,趙奢被任命為將軍,他悉心治軍,對下嚴而和,凡有賞賜,必分給部屬,所以深得屬下愛戴。後帶兵攻取了齊因的麥丘(今山東商河縣西北),趙王因得城大喜,為之加增進酒,以示權賀。從這以後便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
公元前270年,秦軍派重兵圍困閼與(今山西和順縣)。趙惠文王急召名將廉頗商議,問閼與“可救不?”廉頗回答:“道遠險狹,難救。”又召問樂乘,樂乘所答與廉頗一樣。後趙王召趙奢商議,趙奢認為:“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這也就是後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軍事思想。趙奢此議與趙王不謀而合。於是,趙王任命趙奢為將,率軍往解閼與之圍。秦軍在圍困閼與的同時,已經作了防止趙軍出兵救援的準備。他們發兵一支,向東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縣西南),以成犄角之勢,牽制趙軍行動。趙奢偵知秦軍這一部署,從邯鄲出發才30裡就下令安營紮寨,命令軍中加固營壘,在營區周圍修築了許多屏障,故意做出毫無進取的姿態。並且命令部隊說:“有以軍事諫者死。”軍中有一人建議火速去救武安,趙奢立即把他殺掉了。這樣,一直過了28天,而且再次增築營壘。秦軍派遣間諜進入趙軍駐地偵察,趙奢以好飯食招待 後把他放走。間諜把趙軍的情況報告給秦軍將領,秦將胡陽非常高興,認為:趙軍“夫去國30裡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隨之,放鬆了警惕。在送走秦軍間諜以後,趙奢突然作出決定,集合部隊,卷甲而趨,向西急進。僅兩日一夜即抵達距離閼與50裡的地方。被拋在武安的秦軍聽說趙奢巳至閼與,如夢方醒,慌忙調集兵力奔向閼與。趙奢採納軍士許歷建議,發兵萬人搶佔閼與北山高地。秦軍後到,攻山不下。趙奢乘勢,居高臨下,猛擊秦軍。閼與守軍也出城配合。秦軍不支,死傷逃散過半,大敗而歸,閼與之圍遂解。此次戰役,使威行諾侯的強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後仍不敢輕舉妄動,恐怕重蹈閼與之覆轍。班師回朝後,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相等,又封許歷為國尉。
閼與之戰的第二年,秦昭王又派人攻打趙國的“幾”(河北大名一帶)。大名地勢一馬平川,開闊的很。很適於胡服騎射的趙軍做戰,廉頗主動出征,抗擊秦軍,大破之。經過這兩次大戰,秦國10年未敢進軍趙國。
齊國大將田單大擺火牛陣,復興齊國之後,第二年出任趙國丞相。一天田單對趙奢說:我並不是不佩服將軍的兵法,“所以不服者,獨將軍之用眾”。過去“帝王之兵,所用者不過三萬,而天下服矣。今將軍必負十萬、二十萬之眾乃用之,此單所不服也”。趙奢反對田單這一看法,他認為田單並不懂得用兵之道。他向田單詳細闡述了時勢變化同作戰方式、戰爭規模相互之間的關係。他說:“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火雖眾,無過三千家者。’然而現在是‘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時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戰爭的形式和規模也必須有相應的改變。例如‘齊以二十萬之眾攻荊,五年乃罷。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今天,齊國和韓國實力相當,以之進攻,難道以三萬之眾就能奏效嗎?‘以三萬之眾,圍千丈城’,不足圍城一角,用之野戰,不足以實行包圍,你將怎麼辦呢?”趙奢的一席話,說得田單“喟然太息”,表示誠服。
趙奢其子趙括少學兵法,言兵事,聰明強識,自認為“天下莫能當”。但僅記書本,並無實踐。趙奢以此“不謂善”,他憂慮地對妻於說:“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這種認識和憂慮,不是常人所能具備的。不幸的是,果然被其言中,後趙括所率的趙軍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將白起全部殲滅。因趙奢之妻有言在先,趙孝成王並沒有治她的罪。
趙奢死後,趙王為追念他為趙國所建立的功績,厚葬於邯鄲附近的西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