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3/4 頁)
林遠又問道:“你們那裡的老百姓如今在做什麼?”
張世良說道:“都在搶種玉米,可是成熟要四個月,這四個月裡,恐怕要餓死不知道多少人!”
林遠說道:“這麼大的事情,我怎麼不知道?”
張世良無奈地一笑,說道:“林大人,您可是領兵打仗的大將,這樣的事情,各級地方官兒是逐級上報到戶部,您怎麼可能知道呢?”
林遠心想:“那也不對啊,波及百萬人的大蝗災,戶部的官員肯定要給皇帝上摺子,朝廷手裡還沒有糧食,這得餓死多少人!對於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來說,餓死人事小,饑民們暴亂事大!清朝是從明朝手中奪的天下,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不正是陝北的饑民嗎!所以這樣的事情光緒帝肯定都寫在臉上了,可他今天還和我談笑風生呢。”
林遠點點頭,說道:“你先回去,這些情況我都瞭解了,我保證不讓一個人餓死!”
張世良有些不相信他的話,心想:“林大人就算再有本事,那也是在戰場上的,他真的有本事變出糧食嗎?”
林遠卻在想:“翁同龢要複試自己八股文和鬧饑荒這兩件事情,是不是有什麼聯絡呢?”
突然,彷彿黑暗之中的光亮,他看到了這個聯絡!
300 智鬥翁同龢
林遠突然想到:翁同龢不正是戶部尚書嗎?如果自己如此操作一番,就算他讓自己當著眾人的面作八股文,也沒什麼可怕的了!
林遠打定主意,看見張世良還沒有走,於是說道:“對了,你託人告訴鄉親們,把那些沒有得上黑腳病的小麥好好儲存著,以後就用它來做種子,千萬別吃了!”
張世良問道:“這是為什麼?”
林遠笑道:“這是自然選擇,說多了你也不明白,就這樣做就好了。”
張世良將信將疑地走了,林遠正盤算著如何找機會去見翁同龢,正在這時,劉三來報,李鴻章從天津返回北京,辦理交接直隸總督的事宜,恭親王在家中擺宴,為李鴻章接風,也藉此機會宴請眾位大臣,讓林遠也過去。
林遠問管家劉三:“恭親王還宴請了誰?”
劉三答道:“聽說還有戶部的翁大人,大理寺,都察院的幾位侍郎。”
林遠本來想不去的,這時一聽有翁同龢,瞬間改變了主意,換好衣服就趕奔恭親王府。
這個宴會就不像宮廷宴會那麼規矩森嚴了,堂屋裡擺著幾張大桌,林遠一進門,就被帶到了主桌上,李鴻章和翁同龢都在這個桌上,兩人已經到入座了,但是相隔甚遠,而且只和身邊的人談笑。
林遠看到翁同龢的模樣甚是輕鬆,似乎還不知道四省交界之處的蝗災已經很嚴重了,林遠心想:“難道戶部的人沒有把這件事情告訴他嗎?”
過了一會兒恭親王入宴,宴會便開始了,這個級別的高官宴會,重點自然不在吃喝上,而是借酒興聊談,所以每一道菜餚都做得非常精緻,也沒有多少份量。
眾人舉了幾次杯,恭親王提議道:“酒席之間,空飲無趣,不妨我們行一行酒令,如何啊?”
翁同龢笑道:“這酒令須有令官,王爺既然是提議者,不妨由王爺親任監令官,並出題目吧。”
古人的酒令,其實就是變相地作詩,只不過詩的形式內容需要用被令官的題目約束,比如說每人作詩一句,詩中要有宴上的一樣東西,諸如此類,花樣百出,不勝列舉。
明清時代都是八股取仕,八股文之中,上下兩句要求工整對仗,所以古代文人平日對詩詞,對聯等多有鑽研,所以做起酒令來也是駕輕就熟,林遠哪裡會這個,連忙起身笑道:“在下告辭一下,一會兒便回來。”
林遠找了個清淨的地方一躲,心中想著該怎麼整治翁同龢,正在這時,李鴻章找了過來,看見林遠便笑道:“小林啊,你怎麼跑到這裡躲清淨來了,快些回去,要不然令官該罰酒了!”
林遠突然想到一個法子,對李鴻章說道:“中堂大人,我不會行那些酒令,一會兒您得幫我個忙啊。”
李鴻章問道:“你要我怎麼幫你?”林遠湊近李鴻章低低地說了幾句,李鴻章面上一窘,說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啊?”
林遠神秘地一笑,說道:“中堂大人,在下的為人您還信不過嗎?此舉保證利國利民!”
李鴻章點點頭,算是答應下來,兩人回到桌上,眾人顯然已經行過了一輪酒令,有幾個人的臉上已經泛起了紅光,李鴻章笑道:“不如我們下面對對聯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