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2/4 頁)
按照這個世界公認的說法就是:“人族和妖蠻拼力量,那是以短擊長;妖族和人族拼文采,那確實自討沒趣。”就文化水準而言,擁有詩歌辭賦的人類,在這個世界的排行不是第一,也是第二。能夠在文鬥上比擬過人類的種族,似乎也只有傳承了幾百萬年之久的靈族了。不過,那已經是處於傳說中的種族了。
“這個約定,我總覺得有些怪。它似乎太偏向我們了啊。”李靜軒說著緊緊的揪起了眉頭。他可不認為對面巨鯨幫的那些人是一個傻子。(未完待續。)
第九十六章 文鬥
文鬥自然是相對武鬥而言的概念。最初言道未創,眾皆習武,所謂文鬥便是指做出了一定規則限制並顯得沒有那麼富有血腥氣息的比試。這樣的比試多用於長輩對晚輩之間的指點,互相交好的平輩之間的切磋,總之是在熱血沸騰之外又蓋上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卻顯得不那麼幹脆了。
後來字聖創立文字,言聖編組語言,儒聖研治經典,卻是在傳承整理武學經驗的同時,大大拓展了人類的文明程度,並且開創了有別於武學、道法的另一種修行方式。這便是後人傳統意義上所能瞭解的文道修行。
文道修行,其根本理念與武道是有所區別的。如果說武道的真意是破,是爭的話,那文道的真意就是順,是闡。文道,就是將整個天地的奧秘在研究出來之後以某種方式闡述給眾人知曉,然眾生了解他的意,進而令眾生順天而為。
簡單的說,如果武道是天地的突破者的話,那文道就是便是天地的闡述者和修補者。
修補者?是的,修補者!
人畢竟不是天,做不到天的無情。在對於天道的解讀上,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看法,這些看法摻夾了他們自己的意念,甚至於幻想,這些幻想有的對天道的發展是有用的,有的則是無用。在天道那單純的意念之下,凡是對自己有用的暢想自然被衍化保留下來,而那些對自己有害的則被他摒除了。天道無情,所以至公,在利留害除之下,那些做出有益幻想,為天道規則豐富做出了貢獻的人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成長,而那些做出無益幻想,身子敗壞人心之輩,這自然沒有進步的機會,他們只能憑藉著功法的修行一步一步苦熬。
說得直接一點吧。正是因為文道的出現令人族以及其他一些在武道之上先天素質較差的種族有了行走另一條路,進而一步登天的機會。相傳,在上古某一個階段,文道之說貫徹天地,人族處於最為輝煌的階段,天下萬族莫有能與其爭鋒之輩。
後來,人族中的先賢透過武道和文道的綜合在其間發現了仙道,更進一步進而闡發出了修仙之法,由此而坐穩了人族天地主角的位置。
然而,一切繁華都是有其期限的。隨著仙道、文道、武道以及其他一些修行方式的繁盛,聖人級別的大修士也越來越多,修士之間的衝突也越演越烈。最終,衍化為了聖人之間的戰爭。這戰一打就是天崩地裂,具有莫大威能的聖人發現自己的力量竟然已經足以威脅到世界的生存。
於是,聖人們確定下來規矩,禁止聖人之間的戰鬥,以更為文明的論道來代替聖人之間的動手,進而推動天玄直接進入了諸聖論道的時代。
諸聖論道持續了千萬年,因為互相之間的爭論,研討,道理越辯越明,各種奇功異法自然層出不窮。修士的隊伍自然也越發的龐大起來。可以說那個年代是修行的盛世。
盛世持續大約百萬年,隨即便因為某個意外的衝突而導致大問題的出現。天災來臨了,天柱傾塌,大地分裂,大陸上生活的生命百不存一。那是一幅世界末日的景象,事實也正是如此。如果不是力聖司馬雲以身頂天在前,氣聖欒宗羽重修法則在後,再經道聖李重珥理規定矩,整個世界怕是在那個時候就要重歷地水風火,改天換地了。
最終世界是保住了,但世界衰弱了很多,而且似乎有繼續衰弱的跡象。聖人們由此而帶著他們的門徒前往天外,說是尋找修復世界的辦法,但他們最終一去無回。在聖人離去後十萬年的歲月裡,聖人的傳承幾乎斷絕,修仙問道之法鼎盛一時。武修之術,沒落成江湖廝殺之法,而文修之道雖然依舊有其傳承,並和其他一些法門進行的融合,但似乎也偏離了最初闡釋修補天地之法的本心,而變成了治國之策,風花雪月之詞。
這可以說是一種悲哀。
不過,作為一種獲得力量的手段,文修之道還是相當強大的,更關鍵是主修文道的人類多了另一種對抗妖蠻的手段。
在整個世界,人類的文道都是聞名於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