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3/4 頁)
好見識了”
人家都讚美了,李靖也笑著回應,對著李世峰拱了拱手,笑著說道:“多謝三太子繆贊”
這時晴雲也開口說話,:“李公子果然大才,所做的詞和三太子不相伯仲,真是了得”
確實,剛剛李靖所做的詞和李世峰相比,還真是不分伯仲,各有千秋。
“晴雲大家,我看時候差不多了,你還是主持這次才學會吧”李靖不想再在自己的問題上糾纏,所以急忙對晴雲說道。
晴雲很不意思的笑了笑,對著李世峰點了點頭,然後對著李靖眨了一下眼睛,然後便起身走向了平臺,說道:“既然三太子和李公子都以做完一首詩,那好,我們的才學交流會也開始。上次交流會上我們所談治國的根本在於什麼,還沒有一個定論。不如今天繼續這個交流,如何?”
晴雲笑著說道。
其他人自然沒有異樣,皆是點頭贊同(求票)
第201章 強民強軍 矛頭一轉(三更)
第201章 強民強軍 矛頭一轉(三更)
治國之道在每個朝代都是文人墨客喜歡聚而談之的話題。這些才子文人沒有入朝為官,但心中卻有另一番治國之論,心中也想著經世治國,而表現自身的價值,也希望可以問鼎青史。。。。。。
帝文閣作為京城之中最大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在那裡聚集的差不多都是世家的子弟,這些子弟的父輩之類,都是在朝為官之人,因緣巧合,也讓這些人心中生出了一種治國經世的想法,不過這些人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卻無法實現,所以現在晴雲所說談論治國之道,自然讓這些人趨之若鶩,很是歡喜。這其中雖然有給晴雲面子的關係,但更多的是因為治國之道是每個才子文人心中的夢
同樣李靖心中也有自己心中的強民立國之道李靖有前世的記憶,知道封建主義中的任何敝處和可以改進的地方。李靖也向往著有朝一rì自己可以創作一個比貞觀之治還要強盛的帝國出來
所以聽到晴雲說的要談治國之道,也讓李靖心頭一熱,做了下來好好聽聽。
晴雲走向平臺,跪坐下來,隨後笑臉盈盈的說:“各位,前幾rì我們曾談論了經世治國最需要的是利民,還是強軍,最後因為時間的原因,我們並沒有得到最能說服眾人的說法,今rì正好三太子和李公子也在這裡,不如我們接下繼續交談,不知道如何?”
看到眾人沒有異議,晴雲繼續說道:“既然沒有異議,那便請各位集思廣益,將心中的想法說出來,讓大家互相參考一下各位皆是大唐的才子,以後皆是能問鼎金榜,入朝為官的,現在在此思索治國之道,我想對以後的仕途也會很多助益,所以還請各位莫要藏拙了”
“晴雲大家哪裡的話,我等必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和大夥好好交流。。。。”
“是啊,相會交流才能集思廣益啊”
晴雲說完,低下的人皆是回應說道,場面的熱情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
不過熱情雖然被調動了起來,眾人也是熱情高漲,但卻沒有一個人敢主動站起來說一下自己心中的想法
因為這裡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李世峰
若是李世峰不先站起來的話,這裡的其他人,估計除了李靖,就沒有人敢主動站起來第一發言了
李世峰自然也知道這一點,於是他也不推辭,很是瀟灑的站了起來,說:“既然各位這麼想讓,那好,本太子便做這第一發言之人”
說完,李世峰對著晴雲笑了了笑,朗朗說道:“治國之道,在於君心,仁義施政,德行天下,則可是天下順服,觀大唐悠悠歷史,強國之根本,無非便在於先強軍,在強民無軍則民不齊,國不成,政法難施,唯有強軍之下得以控制整體局勢。。。。。”
“軍強也國安,面對宵小之輩,大唐帝國也可以毫無憂慮,劍所指,所向披靡,誰人敢當?誰人不知道大唐的威嚴?”
“故而先強軍,以此才能換得強民之法,若無強大軍隊,則民生憂,國安危。。。。。”
李世峰意氣風發,很是有指點江山的氣概。整個閣內一片寂靜,都是仔細臨聽著李世峰的高談闊論。
李靖也在暗暗點頭,若李靖沒有前世的記憶的話,他也會認為李世峰所言極是的對確實,對君王而言,想要有一個強勢的帝國,首先要的便是一個強大的軍隊有了強悍的軍隊,君王可以做任何事,他控制所有的百姓在自己的手中,那時候他就是神皇帝有了權勢,君主再一施行,還確實能造就一個輝煌的朝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