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除了代表著她是全校最出色的人
23、天災人禍 下 。。。
這一份榮譽之外,還多了一份責任:為校爭光。
蘇夏含笑接受了學校的這件委託,並且保證說自己明年爭取取得好成績,然後才被張巧芝從辦公室裡放了出來。
站在辦公室外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回想著過去半年中堪稱起起伏伏的生活,蘇夏也不知怎的,腦海中突然就靈光一閃。第二本書要寫什麼,她大概心中有數了。
作者有話要說:… … JJ抽了,昨兒沒更,一會兒補上一次。
24
24、家庭疑雲 。。。
第二本小說的創造過程,比第一部要難的多。
蘇夏心中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脈絡,她只是心中想什麼,就寫下來,用的是家中新買的電腦。出乎蘇夏的意料,在瞭解到她出版過了小說之後,沈素梅毫不可惜的為她購置了一臺電腦,兩萬多塊錢,奔三處理器,10G硬碟,64DRD記憶體。這樣的配置在後世看來簡直就是垃圾中的垃圾,在現在卻是沒幾個家庭能夠享受到的奢侈品了。
而且現在上網的寬頻費還特別的貴,用的是電話撥號上網。沈素梅咬咬牙,也給蘇夏辦理了寬頻,為的就是她好查資料。收費是按流量算的,蘇夏平時只是在網上打字,用用網上的字典,看看新聞什麼的,很少上網,更是不怎麼去逛論壇。現在在網上已經有很多非常紅火的社群了,蘇夏曾經萌生過寫一本連載的小說放到晚上的想法。但是在仔細思量過後,發現這樣回報極慢,而且很費時間,於是就將計劃擱淺,放在以後再談,起碼等到她這一本小說完成後再說。
第二本小說,蘇夏為它起的名字是《亂城》。書中沒有主角,不,應該是沒有用主角的目光去描寫整部書。而是用一種第N視角,一種媒介透過主角的眼睛去看事物,不是第一人稱,更不是第三人稱,也沒有所謂的第二人稱。而是完全冰冷的視角,將主角遇到的一切轉化成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感覺越來越累了,我必須要離開了。”沒有對主角身份的描寫,年齡的描寫。只是講述出她對周圍的一切感覺到很無力,壓力很大,她想要掙脫。於是就在一個冷冽的清晨,背起揹包,帶上眼鏡,離開了家。
文字因意識和思維而流動,遠走的一路,遇到的人,遇到的事。認識的人,認識的事。熟知的,亦或是不熟悉的一切。主角遇到很多人和她一起走,到最後他們卻也因為各式各樣的理由離開了她,最後只剩下她一個人。別人都感謝她,說因為她,他們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但是眼鏡很迷茫,它即看不透眼前的一切,也看不透隔著一層鏡片的,它的主人。
蘇夏原本的設計就是寫出一本說出自己真正心裡話的故事。她明白,她周圍的一切已經千瘡百孔,雖然表面看著鮮亮,其實從內底已經開始腐爛。雖然這些從現在還看不出來,但是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總有人會跟她一樣憂慮。而作為第一個敢把這些事情說出來的她,蘇夏不知道如果這本書是不是會獲得出版,出版了以後,她又會不會惹到一些麻煩。
只是萬幸的是,現在這樣的言論還很少,少的它還沒有成為一種禁忌。所以蘇夏想要趕在它成為禁忌之前把這些東西寫出來,出版出來,起碼
24、家庭疑雲 。。。
能給某些看到它的人敲響一種警鐘。
她要寫的東西太多太無奈,很多時候蘇夏根本不知道要用怎樣的筆觸將他們給描寫出來。讓人訝異的是,她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難產的書,可是在動筆了一個月後的某天,蘇夏突然驚訝的發現,她的文件中,已經將結局都寫好了。
真是如同做夢一般的寫作經歷。蘇夏甚至懷疑寫這本書的不是自己,而是冥冥中的某個人。她或者他佔用了自己的思維,透過自己的思想,描繪了這些東西。
全文一共十三萬字,作為一本長篇小說來說,它有點少。作為一本中篇小說來說,它又有點長。可是蘇夏已經不想再對它們做什麼修改了,因為她有那樣的一種感覺:這本書已經是一個整體,她如果冒然去修,修改後的文字絕對不會比修之前的好多少。
如果有人讓蘇夏對這本書尋找一種感覺,一種相似的東西。蘇夏大概會推薦他去看《阿甘正傳》,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母親去世了,最愛的珍妮也離他而去,阿甘為了思考,為了尋找答案,開始了跑步。不停的跑。在跑步的過程中,他遇到了非常多非常多的人,那些人追隨阿甘,是因為他們相信阿甘能給他們答案。最後呢?他們心滿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