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知道,即便知道了,也根本來不及。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說也是福,遠離爭鬥的中心,免得別人在打群架的時候,亂砍到自己,因為驪姬和太子申生都是兩隻大老虎。
而且,從重耳的性情來看,遠離國都就好像鳥兒離開了牢籠,可以自由地飛翔,不再被那種宮廷的爭鬥所籠罩,可以瀟灑暢快,飲酒交友,是一種很安穩的生活。如果沒有後來的災難和變故,我想重耳也許會願意一直安穩地生活在那裡。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重耳不是晉國的太子,也就是說不是晉國國君寶座的繼承人,是一個普通的公子,就好象後世的王爺。現在他被外派去駐守蒲城,等於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相當於王爺被封到某地去,不像留在國都內一無所有。留在國都裡,即便有野心,發展自己的勢力都不便,被外派到蒲城,就可以大力地發展自己的勢力,沒有那麼多拘束,這也是後世為什麼封地的王爺能造反的原因之一。
他的爺爺晉武公就是從封地曲沃打進國都,取代晉國國君,他也可以啊,只要精心治理,像商湯、周文王能從一塊小地方取代整個天下,沒有不可能的事情,只有不去做的人。
12,工程質量問題
12,工程質量問題
沒有過多久,出了一個小事情。
邊境的小城又小又破,兒子們就提出這麼破的城池怎麼防禦敵人呢,老爸晉獻公就讓大臣士蒍去負責把重耳和夷吾的蒲城和屈城建設一下,這個大臣就去做了,等建設好了呢,兒子夷吾到晉獻公這裡來告狀了。
怎麼回事呢?整個工程的城牆裡發現了木頭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塞在裡面,有很大的工程問題,簡直就是偷工減料嘛!木頭摻在城牆裡,這種城牆就不是很堅固了,怎麼防禦敵人攻打,總不能打著打著,城牆倒了,被打敗哪說理去,說城牆的緣故,誰信啊。
這個事情,難道是負責工程的大臣士蒍貪汙了工程款,無法無天了,士蒍說是建設過程中,不小心把乾柴混在了城牆裡。
騙人!分明就是故意的,不小心也只是一段城牆,全他媽的都是,難道全是不小心。
晉獻公就問負責工程的大臣士蒍:“怎麼回事啊?怎麼那麼不謹慎?”
士蒍就把真心話說出來:“我聽說沒有喪失而悲傷,憂愁必然會跟著到來;沒有兵患而建造城池,敵人必然可以佔據來守衛自保。既然敵寇能夠佔據這個好城池來守衛自保,那時候,就用不著“謹慎”了!(言外之意是建設邊境的城池是在誘惑敵人來侵佔,到時候就不是他“不小心”的問題了)
擔任官職而不接受命令,這是不敬;鞏固敵人可以佔據的地方,這是不忠。沒有了忠和敬,怎麼能事奉國君?《詩經》說:“心存德行就是安寧,宗室子弟就是城池。”國君只要修養德行,鞏固團結宗室子弟的地位,哪個城池能比得上啊?三年後就要用兵了,還用得著謹慎?(言外之意是建設好了邊境的城池,不久就會引發戰爭,我還“謹慎小心”什麼啊!)”
轉彎抹角一大通,就是在說,建造邊境城池是誘惑別人來侵略,又是給外派的公子結黨營私、建造自己的根據地的機會。
晉獻公哪聽得懂這些文縐縐的,什麼詩經,滾,給我把城池修好,他只知道城池不堅固,就不能防禦敵人,哪裡知道還有比堅固城池更加堅固的東西,那就是團結。
不過,這個大臣士蒍也是不對,怎麼可以這樣呢,偷工減料,萬一真的有外敵侵犯,城牆倒了,這是不禍害百姓嗎?滿嘴的道理未必都是有理的。
無奈的大臣士蒍退了出來,還做了一句詩歌,古人一般在很感慨的時候就會賦詩,說了什麼呢?“狐皮袍子蓬蓬鬆鬆,一個國家有了三個老大,我聽誰的呢?”
這倒是問題的所在,公子們被外派到邊境城池,可以發展自己的勢力,做當地的王爺,到時候好些老大,我們最後聽誰的啊!
點破了晉國內部的隱患,必然會有一場爭奪老大的內亂,不過,不是在這三個公子之間,首先是我們惡毒的後母。 。 想看書來
13,最佳陰謀:自然死
13,最佳陰謀:自然死
又過了一段時間,美麗的後母整天想著怎麼才能讓一個人死掉,而自己不被發現是兇手呢?這是行兇的最高境界,許多惡毒的人研究了上千年了,至今還在研究,包括大牢裡的各位同志們。
恩!有了。
你要一個人死,自己又不被懷疑,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派到疾病蔓延的地方,把他支非洲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