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紛進貢,表示忠心臣服。宣王見此情況,決定南下伐楚。
楚國一直都是周朝的心病,他們時臣時叛,反覆無常。昭王時大敗周朝西六師;穆王時又臣服於周,助周破徐偃王;後又反叛,至夷王時熊渠封三子為王;而到厲王時又悄悄去其王號,表示臣服。趕到國人暴動後,他們見周室混亂,又開始與周朝對抗,侵犯各國,擴張勢力。
本來淮夷已服周,但卻受楚國的制壓,他們給周室的貢品時不時就會被楚國武力佔有。開始時,宣王鑑於國力不足,同時又和獫狁作戰,對楚國的行為熟視無睹,但此時國家強大了,西北戰事告一段落了,楚國竟然還不知收斂。宣王大怒,以“討 伐荊楚,橫掃南土”為目標,舉大軍南征,主將為周室第一支柱,召伯虎(召穆公),副將為大將方叔。
召公南下,勢如劈竹,沿途得到了諸侯的大力支援。方叔突前,率兵車三千乘進軍。戰前,方叔誓師,作了周密的部署,用金、鼓作統一指揮,保持軍威嚴整,終於打敗楚軍,俘獲甚多。之後,召公大軍深入楚境,“日闢國百里”。楚人遭遇重創,被迫沿荊山山脈南遷,同時表示順服周室。
宣王考慮到楚國反覆無常的特點,經過反覆思索,和大舅父申伯(宣王母親是申伯之妹)共同謀劃出了“制楚謀略”。
所謂制楚謀略,就是在南面建立起一道堅固的防線,以防止楚國復叛,確保周王朝的安全。宣王仿效武王、成王的分封制,在南部周室的控制地帶,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諸侯國集團,一旦楚國復叛北上,他們可以聯手採取行動,組建聯軍共同抗楚。所以這些諸侯國是阻止楚軍北上的緩衝帶,是周王室的屏障。這些受封的諸侯集團,幾乎全是王室姬姓成員,所以被當時稱為“漢陽諸姬”,另外,有一些早先受封的國家也被列入了“漢陽諸姬”的範圍。
漢陽諸姬包括:
申國:原在陝西、山西之間,宣王征服了漢水流域後,趕走了位於今河南南陽東北的謝國,便將此地封給了申伯,改名為申國。申伯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在其治理下,申國發展迅速,一片興盛局面。同時,申伯也是一位軍事家,他調整防禦思想,加強戰車和水車的建設,有效地阻止了楚國勢力的北進。
呂國:位於申國西部。
曾國:亦在河南南陽一帶,姒姓。
應國:位於今河南省寶豐縣境內,武王時封。
息國:位於今河南息縣西部偏南,春秋時南遷至汝南。
道國:位於今河南確山縣北十公里有道城。
隨國:位於今湖北隨縣境內,是漢東最大的諸侯國,漢東諸國首領。
唐國:位於今湖北棗陽東南境。
厲國:位於今湖北隨縣厲山店一帶。
貳國:位於今湖北應城縣境內。
軫國:位於今湖北應城縣西。
鄖國:位於今湖北沔陽縣境內。
至此,周朝重新出現了全盛局面,這段時間史稱“宣王中興”。
宣王二十一年,即魯懿公九年,懿公之兄括的兒子伯御和魯國人攻殺懿公,次年伯御為國君,這是宣王強立魯君所造成的直接後果(還沒完呢)。
宣王二十二年,宣王封弟弟姬友于鄭(今陝西華縣東),這是西周最後一個分封國,姬友即為鄭桓公。
在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後,宣王有點得意忘形了,他開始不修籍(jiè)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也就是不到千畝去耕種,這是專供天子帶頭親耕以示重農的田地。虢文公勸諫說這樣不行,但宣王不聽。這引起了百姓的不滿。
宣王二十三年,條部落發生叛亂,晉穆侯征伐失敗。
宣王二十六年,千畝發生叛亂,晉穆侯攻千畝而獲勝,因功受到了宣王的表彰,但宣王不總結出亂的原因,一如既往。
宣王三十一年,太原之戎侵犯周境,宣王派兵征伐失利。
宣王三十二年,即魯伯御十一年,宣王伐魯,殺死伯御。宣王詢問魯國公子中誰能啟發訓導諸侯,讓他做國君。樊穆仲(即仲山甫)推薦了魯懿公之弟姬稱,宣王於是在夷宮立稱為魯君,即為孝公。
宣王兩次三番干涉魯國內政,強立魯君,終於招致了諸侯的不滿。從此之後,諸侯中多有違抗王命者。
宣王三十四年,獫狁再次來犯,宣王命尹吉甫北攻,僵持不下。
宣王三十六年,周軍征伐條戎、奔戎,遭遇慘敗。
宣王三十九年,獫狁別支姜戎不服,宣王御駕親征,結果在千畝又遭重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