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能給九黎指引的人(第1/4 頁)
方入洞窟,風允就感覺到一股駭人的腥風,從洞窟內部吹來。
“這洞窟存於此不知多少年了?”
翻譯之巫翻譯,那二長老道:“存於此不過幾十載,但此地卻比百越王宮還早開建。”
風允從二長老的話中明白,此地比百越王宮重要。
或者說,是仡氏的底蘊所在。
但這讓風允躊躇,他真的可以進去嗎?
二長老見狀,誇讚道:“嘿,你這娃崽,倒是和我們這的人不一樣,有啥避諱的,能讓你看的自然是你能看的,不能讓伱看的,你就是叫我阿爸阿爺,我也不能給你看啊。”
風允聞聲一笑,這老頭倒是活潑。
但卻給了風允一些親切之意。
百越人淳樸,熱情。
與之周人的君主之行,禮制不同,這裡的人較為直接。
對比二長老與宗伯,一為山中靈,一為雲中君,各有風采,其性各善。
與之,風允似乎看見了前世山野之民的景象。
他心道:或許只有這樣,不被外界打擾的地方,其習俗才能儲存數千年而不變質。
風允在面對百越王時還能在百越王身上看到政權的高傲之處,但在長老這,卻只看見了人心的自然。
一瞬間,風允的拘束也無,大步跨出,隨著二長老入洞窟。
但身上的曲裾約束,他差點踉蹌跌倒。
禮啊!
風允無奈,只能緩步行走。
“二長老,可否說一聲這洞窟的故事,這窟可是九黎族宗祠?”
風允的話隨著翻譯,二長老笑了笑。
其笑聲在洞窟中傳蕩,爽朗不已。
“這啊,不過是當初沒東西建,就選了這個地方。”
“但別說啊,就是讓我們搬走,我們這些老東西也不搬,這挨著洞窟建的屋子啊,冬暖夏涼,舒適得很。”
說了一堆絮叨的話,二長老才引回正題。
“這個洞窟吧,還是有講究的,你看這兩邊石壁上的壁畫,這些壁畫是我們九黎族從北遷徙到南的經歷,我們之所以優先在洞窟裡建,就是因為石壁比什麼木板啊,牆啊能留的時間長。”
說著,二長老眼中含淚。
“我們原本的百越,是在現在的越國,而這裡是古艾的地方。”
“這樣的遷徙故土,對我們九黎的部族來說,太平常不過。”
“你們炎黃的人啊,把我叫做蠻夷……只要我們在一個荒蕪的地方開荒,拾地,建立了國家,耕作糧食,你們看見這塊地被整理了出來,可以住人了,就開始攻打我們,驅逐我們……”
風允聞聲,渾身一震。
訥訥不知言語。
回想已知的歷史,少數之族,確實是被攻打,驅逐到更加荒蕪的地方……
風允還在思索,那二長老看見風允沉默,他勸慰道:“我老了,看得清楚了,要是年輕時候,我可不會和你們周人這樣和氣。”
“但是啊,娃崽,這就和打獵一樣,我們贏了就是獵人,輸了就是獵物……”
“哈哈,其實我們也看不慣炎黃部族的,要是打得過你們,我們肯定得打回去!”
“那個時候,這些洞窟的壁畫啊,就是我們回家的路!”
回家?
風允聞聲,倒是覺得自己狹隘了,人皆有立場,這部落之間自然也是。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有時候看似沒有緣由的欺凌,但其實就是弱肉強食。
獵人與獵物……
風允恍惚,這或許就是百越國為何有稻而不全為農,依舊要去山野之間狩獵捕魚的緣由。
百越國尊蚩尤,其心中的家不在這,而是在洞窟壁畫上,指引的地方。
他們或許清楚,若是有人來驅趕他們,他們若是敗了的話,這裡就不再屬於他們。
那時,只會耕作的他們,如何在山野荒地生存呢?
稻穀不是一天之內就能長出來的,而且需要適合耕作的環境。
而打獵就不一樣了……
風允此先還想著讓百越民盡數耕作,放棄山野,但現在,他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山野狩獵,或許就是他們的文化根基。
風允不能以自己在大庭學習的文化來套入百越,必須融合貫通,以九黎文化為根基,取周禮優處而變化,不然他就是在毀滅九黎這個民族。
或者說,在毀滅九黎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