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周易》·六十四卦(第3/4 頁)
他思,或許從他未至百越國時,百越王就有了此計劃。
“巫祠…”
是了,一開始,百越國就要修建巫祠,風允為百越相,將百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此事也沒有被百越王叫停……
“需尋老聃先生一論此事,這百越王到底為何如此,與那女丑十巫又有何干。”
不等風允動身,卻聞內侍來尋。
應是天子來請老子前往。
風允暫歇,只能等老子歸來,再做詢問。
……
翌日,老子還未歸來,蠻娃卻給風允帶來了一訊息。
“風子,安地來信,公子居暗殺公子槐,如今公子槐逃至安地,尋求庇護。”
公子居,公子槐?
楚王商自裁後,就令公子居行守孝之身,代掌楚國,待幾位楚國權重認同後,方可繼位。
而公子槐入安地,學習人道玄門。
“公子居,無王者之心,多是小算計。”
“私心啊,同胞兄弟也無可避免……”
不怪知生祖會以——人心之私,人族何解?
來為題。
隨著有巢祖建居,將散落在野的人,聚集在一地,逐漸延伸出氏族,部落,以至於如今的國,這樣聚攏而生的人族。
燧人祖又燃火,為人族帶來了光明的方向,文明的秩序,或許那時起,舉著火把的首領,才真實烙印在每一個人心中。
而隨著知生祖帶給人族生產,滿足了人族所需的工具,以此滿足慾望……慾望的滋生,讓人族發展越發快速,但也無法避免。
慾望,私也,隨著人族的天地一同成長,無法割去。
人族因為慾望而不斷前進,但也因為慾望而一次次毀滅自身。
“少欲養人,卻不養人族。”
風允再一次說出這句話,此時回味,又有新的道理。
“多欲養人族,亦養人心,卻傷人生。”
“知生,世人可知生也?”
風允與老子的德道,相似之處太多,其核心皆是希望人能舒適地生活,沒有太多的苦難,但其方向卻大不同。
其對慾望,私心所追求的解,正是不同之一。
“蠻娃…”
風允呼喚蠻娃。
蠻娃本見風允在思索,不敢打擾,聞聲才回應。
“風子,您請安排。”
蠻娃跟隨風允,從百越而出,經歷楚國之事,來到這周都。
風允嘆一聲。
“為什麼要追隨我呢,蠻娃?”
風允詢問,而蠻娃腦袋憨笑。
“風子,蠻娃說不清楚,蠻娃只想一直追隨您。”
人皆有私,其追求,也是一種私,而在為私而追求時,能否守住心中的善惡,就是人性的變化,如同陰陽之變一般。
可一切都有原因。
風允還記得,最先,蠻娃是百越中的義士。
當時風允正要行策,可百越中各部族因為利益,而不聽令,阻之。
就是蠻娃這些自發而出的義士,幫助風允開闢了治理百越的第一步。
“蠻娃,你心中有義,這是伱的德行。”
“義?”蠻娃似有所思,但卻難解。
“你已習得周言……我對義的感悟,起與大庭,覺與百越,你可感悟此而卷。”
一本書,從風允髮髻間的青枝上飛出,落入手中。
《列國》!
遞於蠻娃,蠻娃借過,感動不已。
《列國》原本,正是此也,參悟此書,不亞於風允親訴。
“你在此觀書吧。”
風允起身,卻是福靈心至,有感老子歸典籍宮。
出門,不多時入老子偏殿。
“老聃先生,天子可安?”
老聃坐於席上,桌面之上,是昨日的那份銀光之物,原是一隻銀色尖角,看之,似針灸之砭石狀。
其上還有風允熟悉不已的巫醫之氣。
“此物來自女丑十巫。”風允一言斷定。
坐與老子之對,隔矮桌而論。
老子自無不信。
青枝一閃,風允拿出《山海經圖》這件玄道異寶。
在百越安氏處,所得的女丑及其十巫的山海內容,風允都以此臨摹,繪錄入山海經圖。
這些古之大巫,風允自然不會遺漏。
“山海經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