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人族·知生祖(第3/4 頁)
巢為人族造居,聚人為族,庇護也。
燧人為人族燃火,薪火相傳,文明也。
知生為人族謀生,創造生產,生存也。
這些在後人看似最基礎,簡單不過,習以為常的事情,卻在他們的時代,是那般的耀眼,為人族開闢了廣袤的天地和未來。
以德為人祖。
在此鎮守人族道天三重。
讓人信服!
“嗯,汝之心,誠也。”知生祖喜愛風允這位後生,不只是樣貌俊秀,有禮有節,更是因為風允的所做,雖有不足,但多利人族,更是在此時,為人族帶來了玄道,闡述了天地人三者的關係。
讓人道被世人廣而傳之。
此時,即使風允卒,就此人道之言,也能死後為聖,歸於道天。
這也是風允能一舉為近聖的緣故。
人道之言尚且發酵,將為後世帶來無比廣袤的思想之路,亦是一種開闢。
“老身也清楚,道天對汝而言,早已能上數十重,但該為難汝的,人族在前,老身也不會留情。”
“此番,汝既然來大周豐鎬,那老身有一題,汝需仔細思索了。”
三祖從亙古之前來,自然能在人族汪洋中,探究一絲歲月的風聲。
此時,大周后續,他們都略有猜想。
但他們不清楚風允為後世之人,比他們更清楚大周的後續。
“論……人心之私,人族何解?”
人心之私?
眸光一黯,卻是恍惚中從道天離開,迴歸了典籍宮內。
那天空懸浮的《周易》銅書,似要燃起火焰,風允招手,那銅書才安穩,緩緩落下。
其上,周易二字的周圍,卻多了一隻玄奧的風鳥,火紅而璀璨,神秘而肅穆。
內侍呆愣,方才的鳳鳴聲,實在嚇人,他的驚愕之色難以壓抑。
想要詢問。
風允直言道:“此些銅書,還請天子勿輕之。”
內侍驚醒。
“這…”
就聽,一急奔而來之人,高呼。
“除卻風子所選銅書,其餘速速歸天子閣中!”
這人持寶劍而對,掃過那幾名舉著銅書內侍,內侍們後背發涼,顫抖不已。
而看向風允後,這人見風允選擇了《周易》,默默不敢言。
只拱手道:“天子近衛,此番來收回銅書,風子勿怒。”
風允也無何所怒的,天子在意臉面,卻也沒有收走他手中的《周易》。
內侍對著這天子近衛,匆匆而離。
一時間,這典籍宮也就剩下些不敢接近的典籍宮之士和老聃這位大周典籍宮的守藏史。
“老聃先生還請與允一同觀閱《周易》,互相印證,方才能察不覺之處。”
老子也非推諉之人,點頭含笑。
“此番倒是得了風子之便利。”
機會之處,聖人眼中,已無界限,其皆人族之德也,不傷這機會的此時之主,即可。
故步自封,藏私獨享,寶物蒙塵,遺失聖德,皆是人族之罪。
風允欲將此世還能探尋的古籍,都歸總,收錄,傳承在一地,以便後人不會缺失這些聖德之物,此時自然不會藏私獨享。
畢竟,當初老子與風允在曾國論道時,就留下了《德道》一書。
只不過風允有自己的道,也已經與老子論道,知曉德道之外貌,遂一直未曾觀閱其書。
經歷多載,風允初來時十六近七,出入大庭與禹越,在百越國自我及冠,出使風澤諸國,入荊楚,以玄之人道入近聖。
等過了本年之夏,也是二十之歲,早已知曉——
人道,非獨享能成大勢,非藏私能傳承不滅。
可人性本私,要克服私心,是不易的,風允也有私心,他不願意尋找消除人私心的辦法,因為這違背了人性。
可人族私心不除……
知生祖所題——人心之私,人族何解?
這也是風允玄道的難題。
此題不解,玄道難成,人道大勢也將一次次被推翻,人族的朝代會一次次重建,底蘊難豐,不得突破。
“老聃先生,私心,如何解呢”
風允詢問老子。
老子一笑。
“如何解?”
“風子之問,只有私心二字,是想問何為私心,還是如何去除私心,或是約束私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