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3/4 頁)
侯討伐奸賊董卓,率先攻入洛陽城的是孫堅,他在宮中的井裡的一位宮女的屍身上找到一個紅色錦匣,匣中之物正是傳國玉璽,孫堅死後,將傳國玉璽傳於小霸王孫策。幾年後,孫策為借兵馬,將傳國玉璽獻與袁術,他就用這枚玉璽換來的三千兵將奠定了孫吳霸業的基礎。
獻出傳國玉璽的孫策好歹也得了三分天下,接受傳國玉璽的袁術就倒了大黴了,幾年後,稱帝失敗被殺,玉璽就歸了曹操;公元220年,曹魏代漢,傳國璽作為“君主神授”的象徵,落入曹之手,曹命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下“大魏受漢傳國之璽”八個隸書小字。
事實證明,曹的自封正統純屬是一個笑話,傳國玉璽並沒能保住他的江山,公元265年,司馬昭有樣學樣,“受禪”登基,傳國玉璽落入了司馬氏手中。五胡十六國分裂動盪,傳國玉璽也幾易其手,但是,得到它的人都沒什麼好下場,統統死於非命。
值得一提的是,元330年,後趙皇帝石勒滅前趙,得到這枚傳國玉璽,他別出心裁,於玉璽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四字楷書。天命石氏也只命了二十年,後來,這枚傳國玉璽歸了冉閔,天又命了冉魏。
沒幾年,冉魏以傳國玉璽質,向東晉軍求援,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沒有求到援,連傳國玉璽也被騙走了,這倒黴孩子,他也不想想,說到玩心計、耍手段,他是謝安的對手嗎?
由此,傳國玉歸晉朝司馬氏的囊中,當然,司馬氏失而復得的喜悅也沒有持續多久。公元廢東晉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宋,史稱劉宋。但是,雄才偉略的他劉裕怎麼也想不到,短短百年,傳國玉璽就歷經了宋、齊、梁、陳四朝更迭。公元589年,楊堅建立的隋朝滅南陳統一全國,傳國玉璽入了隋宮,結果,楊堅也繼承了傳國玉璽前主人們的光榮傳統,被自己的兒子楊廣活活捂死。當然,楊廣也沒討著好,沒過幾年,他也繼承父業、被奪了位。
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奪回國玉璽,玉璽歸於唐朝。
倒黴事還遠未結束,唐朝年,群雄四起,天下大亂,幾番更迭,傳國玉璽落入後唐皇帝李從珂手中。公元920年,後唐大將石敬塘吃裡爬外,引來契丹軍攻洛陽,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傳國璽就此失蹤。
宋時期,傳國玉璽時隱時現,事後證明這些都是以訛傳訛,出現的傳國玉璽真假不詳,鼓譟一段時間就沒了下文。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傳國玉璽徹底宣告玩完。皇太極為了顯示“君主神授”,命人造了一方假傳國玉璽愚弄世人。到了乾隆三年,乾隆皇帝自己都不好意思繼續撒謊了,那枚假的傳國玉璽被排除在皇帝專用玉璽之外。
了民國時期,袁世凱、張勳這些謀權篡位無不聲稱自己得到了傳國玉璽,憑增幾處鬧劇。
在中國歷史上,堪稱國之重寶的器物不在少數,但只怕沒有一件能跟傳國玉璽相提並論。籠罩在傳國玉璽身邊的,是重重的刀光劍影,更是彌天蓋地的腥風血雨,它的出現和消失,甚至成為王朝更替、江山易幟的象徵。
因為傳國玉璽是“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所以,它才成為歷代帝王不惜代價的想要追逐的目標。得之,則象徵受命於天,失之,則代表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傳國玉璽都顯得底氣不足,被世人譏為白版皇帝。
在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傳國玉璽逐漸湮沒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再也無跡可尋。傳說中的傳國玉璽色青綠而玄光,經過科學考據,和氏璧應該是綠松石,而綠松石正是湖北特產的玉石。目前,世界較大的優質綠松石原石都產於湖北省十堰市~縣的雲蓋山附近,那裡也是當年和現玉璞的地方。
唐風透過自己的判斷可以肯定眼前的這方玉璽就是綠松石篆刻,它到底是不是傳國玉璽,真的很難說。
第四十二章 權威,就是用來顛覆的!
然和氏璧是綠松石的科學考證還存有一些爭議,但是很有道理的,唐末五代文學家杜光庭在《錄異記》中有以下記述:“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和得之,獻其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天下,琢為受命璽。”
荊山在湖北西部,武當山東南,漢江西岸,而中國綠松石的主產地就位於荊山地區的~縣。綠松石的顏色為青綠色,它的外表常粘附有白色礦物;因此,綠松石原石從不同角度上觀看,的確呈現出“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特質,這種外觀特徵與“和氏璧”外觀特徵基本相符;按照國際通用的綠松石定級標準,質地細緻、孔隙細微、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