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長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管理者(越是高層管理者)一般對基層的業務操作能力卻不如手下人。因為管理者是重在管理與協調手下人,讓手下人“能各盡其才”。如果作為管理者,特別對於基層管理者,對自己的手下人的情況都不瞭解或知之甚少,那麼這就是管理者的失職了。作為中層管理者,對於本部門的情況不瞭解,那麼這就是失職了。作為高層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更好地對手下人“量才任用,人盡其能”的辦法與能力,那麼這就是管理者的無能與失職了。因此說,當代的管理者與員工間,強調的不是誰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所有人的上下協調與和諧的能力。這就是團隊力量在企業管理與競爭中的作用與重要性。
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人盡其才,量才而用,就必須要有對人的審時能力。《列子·說符第八》中講:“氣色旺盛的人一般容易驕傲,力量表現強盛的人一般容易做事奮勇,很難與其溝通;驕傲的人就不易任其重要的職位與崗位工作,要讓其成績在一種循序漸進中得以實現,千萬要杜絕讓這類人在工作上,有一日千里的成就感與榮譽感;而對於奮勇當先的人,就不應該讓其當中層以上的領導,如果可能讓其當作基層領導還是可以的。因為這種人在基層容易奮勇當先,讓員工佩服;相反這類人如果讓其做中、高層管理者,就容易犯個人英雄主義,而忽視團隊的作用在整個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因此治理國家難在識別賢能的人,而不在於自己有多大賢能。”
5.諸子論政解道 管理仁法德行(3)
對於賢能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孟子認為賢才比政權本身還重要,這個觀點是很值得當今的管理者與企業家深思的問題之一。為什麼一個很大的有聲譽的企業,在一個人的手中就成功,而到了另一位管理者手中就完全兩樣呢?這就是企業管理者,特別是企業戰略決策者與經營者優與劣,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按孟子的觀點,企業的優秀戰略決策者與經營者,不是自己本身如何偉大,而是自己如何找到自己手下賢能的管理者。或者說,一個企業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企業領袖對於企業接班人鱗選的結果。
企業家如何選擇企業接班人或當家人的問題,前聯想領袖柳傳志就做得很好。他能把企業的未來,很好地一分為二,成功地交接在現聯想領袖與神州數碼的領袖手中。正是由於柳傳志的成功選擇企業接班人,才能有當今的聯想輝煌;才能有神州數碼的成功。
作為管理者與領導人,能夠有勇於接納屬下諫言,甚至是與自己不同意見的寬廣胸襟,是十分必要的。對此,唐太宗李世民就任用敢於諫言的魏徵為相。對此觀點的重要性,《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第五》中就講了個故事:
“有一天景公在白天披著頭髮,駕著六馬的高車,為妃後親自駕車從宮中正門外出。這時一位跛腳的守門人就攔住了景公的馬車說:‘您不是我的國君啊。’景公聽了這位跛腳的守門人的話感到十分的生氣,就令隨從把這個跛腳的守門人給抓進了宮中審問。面對景公的審問,這位普通的守門人絲毫沒有膽怯的樣子,相反倒表現出十分勇敢的樣子說:‘因為我朝的國君景公是一位愛民如子,體恤臣子甚好的明君。不僅如此,景公還敢於接納難聽刺耳的諫言並勇於採納,而且景公還從不因自己一時的享受就不理朝政。’聽了這位普通守門人的話,景公感到十分羞愧,就對這位守門人說:‘你說的對,是本王一時錯了,謝謝你的諫言與敢於冒死諫言的精神。’事後景公還命人獎賞了這位敢於諫言的守門人。”
對於君主要勇於接納諫言的重要性,晏子就對景公講:“您不要擔憂這件事!我聽說下面沒有敢於諫言的臣子,上面就會有被矇蔽的昏暴國君;百姓隱諱不敢向官員諫言,必然是君主有自滿不納諫言的驕行。古代凡賢明之君在位,下面講諫言的臣子與百姓就多;君主有美德善行,百姓就不會隱諱真言。現在您有失德的行為,那跛腳的守門人敢於直言阻止您的錯誤行為,這是您德政的結果,也是您的福啊!所以我來慶賀,並請您下令賞賜這位守門人,並禮待他。”景公聽了晏子的話,笑著說:“我這樣做可以嗎?”晏子說:“當然可以。”於是景公就下令獎賞這位守門人,並提拔了他。
晏子的為政之道告訴英明的統治者與管理者,必須要有勇於接納與自己觀點或想法不同人的諫言或意見的胸襟。其實,一個管理者如果到了聽不進下屬及其他人員的諫言時,這位管理者一定有“個人英雄主義”與“自我崇拜”心理了。
對於一位大成者到了事業近乎巔峰之際,如果開始出現“個人英雄主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