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成了最大的征服,中原大地徹底淪陷。
“蒙古兵鋒下高原,鐵蹄席捲掃西東。山河染血餘暉裡,國運飄搖破絮中。浮屍十萬出碧海,丹心萬古照蒼穹。聞說自由已遠逝,使人到此淚如傾!”(凌滄洲《懷古 崖山》)
中國歷史的謊言與真相:羅馬與長安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在東方拜占庭——宋國淪陷後的許多年,大批南宋遺民沉浸在心靈創傷和悲痛中。其中一些堅決不與征服者合作的特立獨行之士,思念其故國和失去的美好家園,懷著對征服者和奴役者的無比憎恨,用他們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時代心靈的創痛與荒蕪,為未來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詩人和畫家鄭思肖是這些不服從、不合作者中的代表,宋國滅亡後,他坐臥必向南,因自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專工畫蘭,花葉蕭疏,他畫蘭不畫土、根,寓宋淪亡之意。他的《德祐二年歲旦》其一:“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
其二:“有懷長不釋;一語一辛酸。此地暫胡馬;終身只宋民。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恥見干戈裡;荒城梅又春!”
鄭思肖《心史》的出爐頗富傳奇色彩。明朝末年,吳中久旱。崇禎十一年冬,蘇州承天寺狼山中房浚疏古井,僧人達始忽挖得一物,沖洗乾淨發現是一個鐵函(即鐵箱),開啟後發現裡面又有一個錫匣,匣內封有蠟漆,最裡面有個紙包。是摺疊成卷的《心史》稿本,內鹹淳集、大義集、中興集各一卷,共有詩250首,另有文30篇,前後自序5篇。全書深寄亡國之痛,對宋亡經過及蒙古征服後的時事言之甚詳。這就是鄭思肖《心史》發現的經過。
此書在清朝即遭遇詆譭的命運,先是有人稱《心史》為“偽書”,但當即遭人反駁。當清朝大力鉗制思想和言論自由,大搞奴民愚民把戲、興起文字獄的血雨腥風之時,御用“三通”、“四庫”館臣正式判其為偽書,並編湊“理由”,同時官方又以“軍機處”的名義“奉上諭”將其列入“應毀”書目。
“不信奴民終愚黯,人間應有未燒書。”經過清朝的文化過濾和資訊遮蔽,我們還是能讀到自由思想者的靈魂和泣血的悲歌。
與鄭思肖自由思想相呼應的是,宋國遺民們透過詩歌吟唱的結社。
想象在1287年春天,兵火戰亂的餘痛還回蕩在人們心中。在浙江浦陽,吳渭(清翁)組織的月泉吟社,延請鄉遺老方鳳、謝翱、吳思等人評審詩歌比賽的作品。當時出的題目是《春日田園雜興》,體裁是五七言律詩。共收得2 735卷。最後羅公福(連文鳳的化名)詩獲得第一名:“老我無心出市朝,東風林壑自逍遙。一犁好雨秧初種,幾道寒泉藥旋澆。放犢曉登雲外壟,聽鶯時立柳邊橋。池塘見說生新草,已許吟魂入夢招。”
無心出市朝,就是堅決不與征服者合作。在亡國的創痛中,人們理性而剋制地表達了自己的獨立追求。若干年後,連明朝計程車人都羨慕當時的結社:“噫!安得清翁復作,餘亦欲入社廁諸公之末,幸矣夫。”
1653年,吳中慎交、同聲兩社在蘇州召集的虎丘大會,彌合兩社分歧。這次大會聲勢很盛,東南各郡到會計程車人有近千人之多,慎交、同聲兩社共同推戴吳梅村為盟主,調和雙方衝突。當時的情形可謂盛況空前,“以大船廿餘,橫亙中流,每舟置數十席,中列優倡,明燭如繁星,伶人數部,聲歌競發,達旦而止”、“山塘畫舫鱗集,冠蓋如雲,亦一時盛舉”。
()好看的txt電子書
然而征服者和奴隸主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早就看出了這種結社自由的危險。幕後的收買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年秋天,社團領袖吳梅村無恥叛變,被清廷授予祭酒(相當於大學校長)之官職,當他被召時,三吳士大夫皆集虎丘會餞之。酒半,忽有少年投一函,啟之,乃絕句一首,詩云:“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借問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舉座默然。
清廷確實手段狠辣,一方面懷柔安撫做戲,包括康熙、乾隆在明太祖陵前叩頭的把戲;一方面出重拳鐵索追奪言論自由、寫作自由、出版自由的命,創下了空前的文字獄歷史,以無邊的恐怖鞏固其專制奴役的權力。
若干年後,孫中山在評價清朝政權時也說:“在滿清二百六十年的統治之下,我們遭受到無數的虐待,舉其主要者如下:……(六)它們壓制言論自由。(七)它們禁止結社自由。……”
東方拜占庭——大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