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人借趙國受上黨中韓國移禍之計來說孝成王是庸才,實在是有失偏頗,實在是典型的國人思維,只知避禍。
因此,秦趙早晚要一決高下,而拖下去對趙有利還是對秦有利?秦國自商秧變法以來已逾百年餘,又有巴蜀做糧倉,不斷蠶食六國之地。
每過一年,秦國國力就強勁一年。
長平之戰前;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潼關之險,獎勵耕戰,故戰爭經濟十分雄厚,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且水利發達,常以水道運送軍需。
而觀趙國,趙武靈王自胡服騎射以來軍事實力大增,然而趙國後來經歷了沙丘宮變,趙惠王一直沒有時機推行趙國的二次變法。因此趙國的經濟在七國之中只能算中游,與魏韓相當,比燕齊稍強(齊國經歷了樂毅滅齊之戰後)。可以這麼說,秦國的經濟實力當5到6倍於趙國,而軍力比趙國稍強。
(二)長平大決之點將;
(1)廉頗,對於老廉頗,大家一直都心存敬佩,我也是。廉頗的確是個老將,沉穩持重,無懈可擊。廉頗高壘防守,以抵制秦國的進攻。這裡不得不提下白起之為人,白起是戰國之世最傑出的將領不假,白起是無一敗績的常勝將軍不假,然而其中我們不得不看到白起打仗,是不打無把握之仗的,他打仗挑著打,這也是他最後身死的原因。
古人歷來重名聲,看重自己在歷史上被寄予的地位超過金錢甚至自己的生命。為何廉頗三年高壘防守,白起卻不為將?在下私以為,即使白起為將,廉頗死守,白起亦不能勝也。然而白起不為將也可以將之看作是一種戰略運用,那就是,秦國要拖垮趙國。(而在往後秦國兩次攻邯鄲,以及六國四十萬大軍攻秦時,白起為何不肯出戰,這裡面就耐人尋味了,
白起當時坑殺趙國四十萬軍馬後,就想趁秦軍的銳氣未盡之前,揮師攻打趙國首都邯鄲,卻被秦昭王召回,白起非常不滿,將相失和,從此稱病不已,堅決拒絕秦王的命令,也因此而亡。
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堅決拒絕秦王的命令,他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白起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邯鄲,這是因為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兵馬,使趙國無數百姓失去親人,一旦白起再次進攻,趙國必定團結一致,奮勇抵抗,拼死抵擋。兔死狐悲,唇亡齒寒,還有其他諸侯相助趙國。
這從白起被賜死時,白起的臨終遺言就可以知道了;“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在下私以為其中賭氣者有,覺得打不嬴應該佔的比例更大一點,而後者也直接導致了秦昭王和白起的徹底決裂,最終賜死。)
趙國不能守下去是因為相持戰對趙國不利,在下以為這點是正確的,兩國實力對比已在上文中提過。趙國之所以強,是強在軍事。長期對持,就算上黨離邯鄲近又怎樣,糧食還是得消耗那麼多糧食,軍械還是得消耗那麼多軍械。而秦有韓國野王之地,有魏國河東之地,早已經開始屯田出糧。在對持的第三年,趙國增兵到近50萬,國內糧食空虛,藺相如說齊國予糧,齊不予(遠交近攻效果的體現)。虞卿出使魏韓,魏韓卻罷免了信陵君和馮亭。軍隊騎牆觀望。糧車屯而不發。這些都是為何?非藺相如虞卿無能,外交戰是國力的比拼。弱國無外交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秦國私下裡重金賄賂了各國多少權臣,許諾只要各國按兵不動就給他們多少好處,這些我們從正史上無從得知,但觀諸國前前後後判若兩人的表現,大體也能看出一二了。相持三年,秦趙兩強都有所削弱,但是趙國已經是傷筋動骨,秦國卻只是皮肉之痛。孝成王幾次催促廉頗出戰,廉頗卻是老軍人的硬脾氣,一切都從戰場形勢來分析,出戰無利,故爾不戰。
然而從戰略形勢上來看,對持戰卻已經是順著秦國的脈絡在往下走了。常有人說趙國是中了反間計,然而當時的趙國能臣有平原君趙勝,藺相如,虞卿,田單,客卿樂毅,孝成王本人也不是無能之輩。民間流言或許起了點作用,但起了多大的作用在下以為值得商榷,孝成王一個年輕君王,臨陣換將的大事必定與諸臣商議過,藺相如覺得不妥,而趙勝,虞卿,田單皆無異議。藺相如器重廉頗,覺得軍事上趙國只有廉頗,其於私於公提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