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部分(第2/4 頁)
的到來,抬頭一笑,就不再理會了。
和尚也不管他,自顧自地拿了一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來看。
兩人就這樣很默契地,誰也沒有打擾誰。
……
傍晚的菩提樹下,三杯清茶。
布衣和尚說陳正謙與佛有緣,身具慧根。
對此,陳正謙只是笑笑不說話。
慧根什麼的,簡直太過玄乎了,自己對佛門
他怕布衣和尚下一句就是讓他皈依佛門什麼的。
吃齋唸佛戒酒戒色不是他的本願,和尚這種生活,他做不來,還是老老實實做自己的凡夫俗子吧。
對他來說,佛法更像是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武器,這就足夠了。
當然,這並不影響陳正謙和布衣和尚還有佛印等人坐而論佛。
望著空中飄落的一枚落葉,陳正謙若有所思。
他承認,自己多少有些被佛經裡面的思想影響到了,好在不算多,而且多是好的方面。
比如說,陳正謙就問了個問題:“什麼是佛?”
看似簡單,但是每個人內心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執著於字面上的解釋,那麼自然是闡述佛乃聖人,是具備三覺之人,身懷大智慧,通曉事理、超脫生死,是一切大圓滿者。
布衣和尚呵呵一笑,他的解釋是:“佛在心中,眾生皆可成佛。”
僅此一句。
陳正謙若有所悟。
人都是有欲的,這是人之本性,也真是這些俗世之慾,驅使我們不斷向前,去尋求財富、美貌、情愛等等。
佛代表著萬物美好的一面,也就是我們一直所尋求的。
所以說佛在心中。
佛陀早已看透這一切,了無牽掛,自然能夠得道。
然而普通人之所以是俗人,就是因為無法擺脫這些**,並且被這些**所困擾,乃至戴上枷鎖。
如果能夠徹底拜託俗世**,那麼自然成佛。
這就是他為什麼說“眾生皆可成佛”。
有高僧曾說:能夠抵達淨土之人,無非兩種,一種身具奇福,另一種無私無慾。
有奇福者一生坦途,無需考慮各種,自然能夠證得佛陀果位,例如釋迦牟尼。
而無私無慾者,亦是天生的聖人,而且必定是無名之輩,因為無慾無求。
所以,佛渡人,人自渡,佛乃人,人亦是佛!
佛印和尚感慨:“若是陳將軍身在佛門,那麼必將成為新時代的一名大智慧尊者。”
尊者在佛教當中,就是指身具大智慧高尚品德之人,這已經是極高的成就了。
陳正謙擺擺手,笑笑不說話。
成佛從來就不是他所追求的。
……
在普濟寺的這幾天,陳正謙彷彿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每天不是在藏經閣,就是在去藏經閣的路上,彷彿又回到了當初在學校期末考試備考的日子,整天往圖書館跑。
除了釋印等少數人以外,普濟寺上下甚至不曾察覺寺內多出這麼一個人。很多弟子都只是自顧自地做自己的事情。
這也正好符合陳正謙的心意,越少人知道越好。
花了兩天半的時間,總算把藏經閣內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都看完了,至於能夠消化多少,陳正謙也不敢確定。
慢慢來吧,反正自己不著急的。
佛門的東西,很多人都有著不同的解讀,想要理解透徹這些思想,是件很艱鉅的事情,著急也是沒有辦法的。
晚上陳正謙就準備離開了,不打算繼續留宿。
只是想著那天自己還沒逛完整個普濟寺的,陳正謙心血來潮,又一個人開始閒逛起來。
這裡說的閒逛,自然是後院部分。
前院都是給遊客看的,沒什麼意思。倒是後院有不少有趣的地方。
比方說那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三百多個大大小小的“佛”字,沒猜錯的話,應該都是那些高僧們用手指劃出來的。
能用手指在上面留下印記的,可想而知都是什麼樣的高人。
陳正謙當然也能做到,只是自己又不是佛門中人,沒有經過允許,自然不好做這種事,不然跟到風景區寫個“到此一遊”有什麼區別?
另外後山上還有一口十米見寬的潭子,潭水清澈,估計寺內不少用水都是從這裡取的,只是往裡面看,又有種深不見底的感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