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得),稱“侯”的,如(燕)侯、魯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以及異姓的,齊侯、鑄侯、陳侯、紀侯,稱“伯”的大臣如榮伯、井伯、杜伯、單伯、散伯、徵伯、過伯、夷伯,國君如鄭伯,稱“子”的如北子和沈子以及後來春秋所貶蠻夷君主如楚子、越子、吳子等。“男”惟見這許男。
面縛就是用繩子反背捆著,銜璧,就是口含如璧的玉,古人重玉,生佩玉,死含玉,表示潔淨不染,口含玉投降就是表示,置死度外,任由對方處置。衰絰,古時喪服當胸處一長六寸,寬四寸的麻布,稱為衰,頭和腰間繫著麻繩,稱為絰。若是婦人,頭上帶髽,也是一種用麻做成的髮髻。麻後來出於節省需要被絲所替代,但用麻這個喪俗現在就還儲存下來,筆者幼年長輩去逝時就曾披過麻。至於當初為何用麻,或是當時麻是比較牢固又是當時比較珍貴的材料吧。大夫(較高階的官員)穿喪服也是表示有了國君被處死的準備,士輿櫬,許國的“士”(較低階官員)就是用車載著空棺材,“櫬”是對空棺材的稱呼,有屍的棺材就稱“柩”了。這也是表示,有國君被處死的準備,如果被處死了,就用這個棺材來裝許僖公的屍體。
實際上,這是一種投降策略,準備死,但卻又不想死,還是希望得到寬貸,事實上,這一招屢試不爽。當然還有一招,臨死不屈,當英雄惜英雄時,剛烈守節,也往往能奏效。早在商紂的庶兄微子啟投降周武王時也是如此獲得了周武王的寬貸而獲釋後成王封之於宋,所以,在許僖公肉袒來降後;楚大夫逢伯就以此為前鑑,來勸說楚成王效周武王寬貸許僖公。不僅許國如此;後來,也有國君仿效,如晉愍帝司馬業“乘羊車,肉袒、銜璧,輿櫬出東門降”於漢大將劉曜(前趙主)。如果受降物件欲寬貸時,通常是,焚櫬受璧。楚成王想也是這樣做的。
後來,許國弱小,常在大國中救存,但常常又親此國得罪彼國,魯僖公二十八年(…632),晉侯率領諸侯圍許。魯僖公三十三年,(…627),晉人、陳人、鄭人又伐許。晉、陳、鄭伐許,討其貳於楚也。襄公三年(…570)冬,晉荀罃帥師伐許。襄公十六年(…557),魯叔老會鄭伯、晉荀偃、衛寧殖、宋人伐許。在這些*中,許國不斷遷徙,公元前576年,許靈公被迫遷到了「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公元前533年,又遷其國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公元前529年,遷回葉。公元前524年,遷至容城(今河南魯山東南)。 魯哀公十三年(…482),許元公卒,楚最終滅了許。
許國曆史,出名的還有一個才女,許穆夫人,衛公子頑和宣姜的女兒,衛懿公之妹,是我歷史上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載馳載驅,歸唁衛候;驅馬悠悠,言玉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僅;視爾不臧,我思不遠。”(《詩經。載馳》)在嫁到許國成為許穆公夫人(即許莊公弟許叔),看到母國衛國屢遭狄、翟侵凌,屢生憂國還鄉之情,遂寫了《竹竿》、《泉水》、《載馳》等詩篇。
楚成王伐許只是楚師北進的一小步,隨後,二十二年(…650)伐黃,二十六年(…646)滅英,到齊桓公二十九年(…643)謝世後,楚成王終於可以大膽地向中國邁步了,然而,此時,宋襄公在諸夏扛起了“仁義”的大旗,隨後,曾來楚避難的晉公子重耳也正式登上了春秋爭霸的舞臺。就是這個重耳,讓楚成王最終抱撼而卒。不過,楚成王或許還有一個遺憾,就是總是齊桓公擦肩而過,英雄與英雄終究沒有真槍實彈地較量一番,或許,這種英雄間的默契才是最彌足珍貴的。何必臨陣鏖兵呢?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七、執辱宋襄(1…7…1)
七、執辱宋襄(1…7…1)
楚成王二十九年(…643),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一代雄主齊桓公小白終於在悽風冷雨中死去,齊國一下子就亂了起來,五公子與太子爭立。齊桓公多內寵,三夫人都沒有嫡子,六姬妾,長衛姬生無虧(字武孟),少衛姬生惠公(名)元,鄭姬生孝公(昭),密(國名,商時姞姓之國)姬生懿公,宋華子生子雍,葛嬴生昭公(名潘)。早先,齊桓公把孝公囑託給管仲、宋襄公,立為太子,後來又答應雍巫的請求,同意立衛共姬的兒子無虧。這樣在齊桓公病重時,五公子與太子就爭奪起來,在齊桓公被困死後,易牙、寺人貂就擁立了公子無虧。當時,宋襄公(名茲甫)已即位八年,很是自信,以明君、能人自居,看到齊國內亂,太子不得立,考慮到齊桓公的囑託,就帶兵伐齊,在宋兵壓境下,齊兵心無鬥志,齊人就殺了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