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河邊,魚石就趕上了,兩人達成協議,華元返國攻蕩氏,桓族其它人保持中立。這樣,華元返回宋國,使公孫師帥國人攻殺蕩澤。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等桓族貴族,考慮到華元重新執政後,可能對他們不利,於是出奔楚。華元就另任向戌為左師,老佐(宋戴公五世孫)為司馬。
這次伐宋,楚鄭聯軍分二路進攻,一路由楚恭王與鄭成公親自帥領攻佔了宋朝郟(今河南夏邑縣),另一路由子辛、與鄭皇戌帥領攻取了宋城郜、幽丘(今安徽蕭縣境)二邑,最後兩路會合,同伐彭城(今江蘇徐州),隨後就讓宋魚石等五大夫居於彭城,楚留三百乘戍守而後退軍。
宋並不甘罷休,七月,就派司馬老佐與與徒華喜圍彭城。不過,老佐在圍彭城不久,就死了。魚石等當然嬰城自守,四個月後,楚子重帥兵救彭城,華元就搞不定了,親自到晉國告急,請援兵。當時,欒書或許告老了,執政的是韓厥,並代欒書為中軍帥,主張救宋,把宋當作是晉“成霸”、“安強”、“得諸侯”的突破口,同時也是晉悼公主政的第一次軍事考驗。於是晉悼公親自帶兵救宋,以雍子為謀主,駐軍在臺谷(不祥今所在),最後與子重的部隊在靡角之谷(近彭城)遭遇,楚師也不敢直接與晉軍作戰,撤退了。十二月,晉侯與宋公、衛侯、邾子和齊崔杼、魯仲孫蔑在虛朾(chēng,宋地,今河南省淮陽縣西北),謀劃救宋。宋人只請求了一些軍隊繼續圍彭城,沒有讓這些友好國家的國君參與了,參加圍彭城的諸侯將領是晉欒黶,魯仲孫蔑、宋華元、衛寧殖以及曹人、莒人、邾人、滕人和薛人。
三、靈厲不諡(3…3…2)
三、靈厲不諡(3…3…2)
這一年八月(…573),魯成公逝世。其子午立,是為魯襄公。
第二年春,宋五大夫就被迫投降了,晉就把他們帶到晉,安置在瓠丘。(即壺丘,今山西垣曲縣東南約五十里)隨後,晉執政韓厥、荀偃帥諸侯伐鄭,報鄭參與楚侵宋,侵入鄭的外城,又敗鄭師於洧水上。晉又帥齊、曹、魯、邾、杞等國軍隊侵入楚焦、夷(本陳地)二邑,並乘勢侵陳。晉悼公與衛獻公駐這在戚,作為侵陳部隊的後援。
鄭楚這裡也針鋒相對,同年秋,楚恭王又派公子壬夫(子反弟子辛)侵宋呂(今徐州市東南約五十里)、留(徐州東北,即張良封留之留)二邑以救鄭,鄭子然(七穆之一,鄭穆公子)也帥師侵宋,攻取了犬丘(今河南永城縣西北三十里)。
同年九月,周簡王崩(名夷,…585…572在位)。周靈王(名洩心,…571…545在位)即位。第二年春,楚又命鄭師伐宋,到七月,鄭成公就死了。在鄭成公生病時,子駟就請求臣服國國以減鄭國的負擔,鄭成公沒有答應,他覺得,在鄢陵之役中,楚恭王為了救鄭,親自上戰場還傷了眼睛,如果背楚從晉,是自個放棄強楚的後援,且違背盟誓,當不免君子之譏。鄭成公死後,鄭子罕當國,子駟為政,子國為司馬,朝臣都想從晉,子駟以成公未葬,朝命未改,拒絕了。這邊,晉、宋、衛繼續侵鄭。還在夏、秋組織了兩次戚之會,第一次有晉荀罃、魯仲孫蔑、宋華元、衛孫林父及曹人、邾人參加,第二次有晉荀罃、魯仲孫蔑會、齊崔杼、宋華元、衛孫林父、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參加,並達成了築城虎牢以威脅鄭的軍事計劃。在諸侯大軍的強大壓力下,鄭終於沒有堅守鄭成公的遺命,終於背楚從晉了。鄭成公在位十四年,除了即位初期從晉外,絕大部分時間與楚保持著同盟關係,多次與楚聯合作戰,同時,也讓自己遭受晉等中原諸侯的多次入侵。
這年冬(…571),楚殺了大夫右司馬公子申。緣由是公子申多受小國賄賂,又逼奪子重、子辛權勢。
楚恭王二十一年(…570),為了報復四年前吳師的侵伐,楚派子重帥師伐吳,攻克了吳邑鳩茲(今安徽省蕪湖市東南三十五里),並達到衡山(吳地,今安徽當塗縣境)。又派鄧廖帥師侵吳,不過,這次給吳打敗了,鄧廖也被俘虜了。吳又乘勢攻佔了楚駕邑。雖然這次子重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由於亡將失邑,得不償失,楚人歸咎於子重,子重因此鬱悶,精神病突發,就死掉了。
自鄭服晉後,鄭悼公滿意至極,同年六月,舉行了雞澤之會,晉侯、單子、魯公、衛侯、鄭伯、邾子、齊世子光都參加了。晉悼公還設想讓吳君壽夢也與會,並派荀會去淮水邊迎接壽夢,以便共同對付楚國。不過,壽夢沒有來。這之後,陳也見風使舵,也服晉了。晉又在同年秋為陳服召集諸侯與會。陳叛楚,楚恭王當然不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