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作戰能力較強(劉琦所部為原“八字軍”南渡的一部);金兵不習酷暑、陰雨;順昌糧食儲備豐富、城小且堅等易守難攻的優勢,還緣於幾項非常得力的軍事策略:
第一, 示弱隱強,麻痺敵人:
派出敢死之士出城,佯裝為金兵所擒,故意放出“劉琦乃太平邊帥”的假訊息,麻痺了持重逞強的金軍主帥完顏宗弼,竟使其為輕裝前進趕時間而輕易地放棄了攻城奪池的重型坦克——鵝車炮具,企圖來個以肉身搏擊鋼筋水泥組成的城防。
別看劉琦參加工作比較早,但當時還不是一個很搶眼的名將,此前堪稱非常上鏡的表現,大約只有陝西富平之戰中的精彩瞬間……
富平之戰,是南宋、金軍事史上規模最大的兵團會戰,雖然宋軍以人數上的“一邊倒”優勢對陣金兵,但因指揮失誤而慘遭失敗。然而,當時任涇原路經略使的劉琦,初次統一路兵馬與女真軍大規模交鋒,就給予了金軍中的王牌完顏宗弼部以重創,取得了區域性勝利,由此而成為了參戰的五路宋軍中唯一的亮點。
不過令人感到有些遺憾的是,雖然老劉是時任川陝宣撫使張浚力捧的後起之秀之一,但在富平之戰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卻被掩蓋在另一個新升的將星——吳階的光環之下。這也是造成順昌之戰時,劉琦沒有引起金軍足夠重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客觀原因之一。
第二,長於固守,堅壁清野:
劉琦於1140年5月18日率部開進順昌,用六天時間迅速加強城防工事,並將城外的居民遷入阜陽,民宅則付之一炬,使圍城的金兵無險可守、無障可憑,處於一種被動挨打的狀態。
第三, 避敵鋒芒,先疲後打:
不急於與鋒芒正盛的金兵發生激烈衝突,而是首先派出小股部隊發起騷擾式進攻,在敵疲我擾中逐漸消耗遠道而來的敵軍戰鬥力。
第四, 積極防禦,主動出擊:
在敵強我弱、敵攻我守的不利形勢下,劉琦並未採取作繭自縛式的消極防禦,而是選擇了主動出擊,伺機殺傷金兵的有生力量。
第五, 克敵制勝,以步制騎:
劉琦的軍隊以步兵為主,野戰能力要遜色於大金鐵騎。因此,老劉讓宋軍在短兵相接中,都拿了兩個看似多餘的武器。一個是盛豆竹筒,專門用來喂敵人的軍馬,使騎兵無法進行正常的戰鬥;一個是長斧,專門用來砍馬腿,經常造成“一馬被砍,人馬皆僕”的效果。
第六 ,正確選擇主突方向 :
“強當其弱”,是戰爭的一般規律。通常兩軍對陣,都是以精銳主力攻擊敵人的薄弱環節,以達到衝擊對方陣腳、全殲敵人的目的。但劉琦根據順昌已經處於鐵壁合圍之劣勢的客觀條件,認為如果以主力反擊敵人的弱旅,不但不能阻擋金軍精銳的進攻,反而白白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因此力排眾議,將主要攻擊方向選擇在了金軍主將完顏宗弼所部。
金主將完顏宗弼本以為用近十倍於敵的兵力攻克順昌只不過是完成一個不會拖得太久的程式——時間問題而已。但經過近二十天的惡戰(1140年5月25日至1140年6月12日),“壓倒性”的優勢變成了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原本囂張的氣焰也終於出現了滅火反應。
屢攻不下的金兀朮(指完顏宗弼)意識到迅速攻佔兩淮、突破長江下游防線已是狂夫夢囈,於是不得不接受現實的考驗,將頓兵于堅城之下的主力部隊移師河南開封一帶,由外線的戰略進攻轉為內線戰略防禦。而原本處於弱勢群體的劉琦所部,則來了個完美收關——大獲全勝,老劉也因此一戰成名。二十一年後(1161年),當金兵再次南侵,遇到那位曾經讓他們誤解的“太平邊帥”,竟呈風聲鶴唳之勢,鮮有敢與爭鋒者……
之所以將順昌之戰看作是老劉的成名作,是因為劉信叔雖然於1109年就參加工作,並且曾經得到過有“小羅納爾多”之稱的北宋權臣高俅的“垂青”,但在此役前,所取得的工作業績雖比下綽綽有餘,比上則明顯底氣不足,尚未達到吸引大眾眼球的層次。其人氣指數不要說無法同“中興四將”比肩,甚至要稍遜於同在西北軍上班的吳階,屬於一箇中等偏上的名將,否則的話,也不會給久經戰陣的完顏宗弼一個“太平邊帥”的錯覺。
然而,一場以弱卒抗堅虜、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保衛戰,讓這位已經步入不惑之年三個春秋的將門之後永遠彪炳於悲壯的史冊中,以至於許多歷史愛好者強烈要求“中興四將”中的劉光世下崗,讓後來者居上的劉琦當一回“光榮替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