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大戰果,將以江蘇、浙江為根據地的南宋政權徹底壓縮在長江下游。例如:岳飛在北伐前夕的上書中,就表現出了對西北地區金兵可能取道襄陽,與偽齊部隊會師南下的擔憂。然而,與南宋政府全力以赴的支援大相徑庭,女真軍卻僅僅派出了一支偏師、二流“名將”作為外援應付了事,主力部隊仍糾纏於久攻不下的川陝地區,幾乎形如壁上觀般地坐視岳家軍將襄漢地區作戰能力較弱的偽齊部隊逐一擊破,致使戰略上的絕對優勢在數月後化為烏有。
岳家軍收復長江中游的戰果雖然輝煌,然而,卻未列入“南宋中興十三處武功”。筆者認為,造成這個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
1.政治:岳飛以後成為了身敗而名不裂的*。如果過多地渲染嶽王的名將風采,將會使以堂堂正朔而自居的“中興之主”趙構感到難堪。
2.當時岳家軍的作戰物件是戰鬥力較弱的偽齊軍,而非剛勁有力的少數民族同胞——大金鐵騎。
3.當時的宋、金兩國並未完全意識到收復長江中游的重要戰略意義。
收復襄漢六郡雖然未被列入十三處武功,從影響力的角度甚至還不能與雖敗猶榮的血戰黃天蕩相媲美,然而,它的戰略意義,很有可能超過南宋中興十三處武功中的任何一場勝利,其重要性將在以後的歷史中得到充分證明:
金兵雖然曾經幾度南下,但卻始終未將突破長江中游的防線作為重點,這是戰略上的重大失誤:
1)西線四川、陝西一帶本為四塞之地,有山河險阻,易守而難攻。即便偶然得手,在短期內也很難站穩腳跟。
2)東線的長江、淮河之間,水網交錯縱橫、地域廣闊,而以平原野戰而著稱的北方騎兵極易陷入欲戰不能、欲罷難休的尷尬境地。
3)中線的長江中游一帶,依託於長江天塹,可與各個戰場保持有機的聯絡。一旦被來自北方的雄師攻破。長江以南政權將陷入到一種被攔腰截斷、首尾難以相連的境地。
而且,戰略上講究對“恃其所長,攻其所短”。西線的山河險阻、東線密佈的水網,都極利於發揮漢族軍隊傳統的作戰優勢。所以,做綜合的比較,長江中游地區,是長江以南政權最大的軟肋。而江北漢水之畔的襄陽,則是沿江防線的核心,一旦被攻破,北方的軍隊沿著漢水直入長江,即所謂的“浮漢入江”。
收復襄、漢地區對於岳家軍的重要歷史意義:
1.岳飛在之後不久,榮升為“節度使”——這一武官的最高榮譽稱號,成為南宋朝歷史上“建節”時最年輕的軍事將領,完成了從勇冠三軍的驍將到運籌帷幄的軍事統帥名將這一質的跨越。
2.長江沿線的湖南、湖北地區從此成為了岳家軍的基地,拉開了披荊斬棘北伐戰爭的序幕。
可以說,岳家軍是在1134年收復襄陽等六座重鎮後,才真正成長起來,中國歷史的詞典裡也才真正有了“岳家軍”的概念。然而,等待這隻民族之鷹的,不僅僅是藍天、大海,更有那激流、險灘。
作者題外話:本書作者qq號740342639,願廣結書友!。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6節 結 束 語
俗話說得好:“就算你是個人才,也得有人來度你。”
宋高宗趙構大膽地任用“新人”岳飛,不僅委以重任,而且還給予了不遺餘力的支援。其行事之果敢、決斷之英明,使後世的歷史愛好者們不得不發出了“這小子不傻啊!”的慨嘆。
其實,岳飛之所以能夠被得以重用,不僅緣於其初露鋒芒的軍事才幹,還因宋廷內部的權力制衡。
南宋初年,迫於形勢壓力,趙構不得不鬆動“以文制武”的傳統。但在長期頻繁的戰爭中,逐漸形成了令宋高宗經常出現失眠反映的“大將專兵”的局面,而其中猶以張俊、韓世忠、劉光世三員大將為甚。
當時南宋內憂、外患的警報尚未解除,正處於“如履薄冰期”,不大可能採取剝奪將帥兵權——這一因噎廢食的辦法,而只能採取成本較低、效果卻不錯的“權力制衡”方案。
於是,嶽鵬舉映入了嘴巴沒毛、卻城府很深的趙構的眼中。
同其他大將相比,岳飛有一個讓趙構非常放心的客觀條件,那就是不僅資歷淺,而且與朝廷的各大臣們之間都沒有多大瓜葛,無拉幫結夥之嫌。
因此,如果能提拔一個底子薄、資歷淺的將領,用得好可以讓其死心塌地地為己所用;用得不好也可以在少卻許多麻煩的前提下而輕鬆搞定。
作者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