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頁)
在農業方面,葛沽有50萬畝田地,按照計劃,葛沽農業人口的上限是5000人足矣,再多的話,就是嚴重浪費勞動力資源了!
按照大明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每個農民種植5畝地,50萬畝農田就要捆綁了10萬名勞動力,對勞動力本身,浪費是非常嚴重的。
而葛沽的農場經濟模式是1個農民照顧100畝以上的土地,這種模式下也許畝均產值低,不過人均的產值卻是非常高,非常節省勞動力資源。
當然了,還有一些“契約奴”中的讀書人,如果數學成績相當好,那麼往往會被安置到葛沽政府的行政部門,或者是各大企業的管理部門。等到這些擔任政企行政管理工作的“契約奴”將來轉成民戶之後,也可以繼續擔任行政管理工作。
不過,流民中的讀書人本身就很少,基本上20人中才有一名讀書人。而數學成績好的讀書人更是罕見。十個讀書人,有一個數學成績好就不錯了。
因此,5萬契約奴中,也只有200多名讀書人幸運的加入了葛沽行政系統。葛沽隸屬總顧問衙門,基本上這些人將來表現出優異的能力,也只能在總顧問衙門系統中升遷,倒是不懼大明傳統的體制來挖牆角!
“大人,除了老弱婦孺之外,還有大約3000名勞動力,很難找到安置的崗位了!”將岸頭疼說道。
人口太多,也使得勞動力的就業安排,產生了困難。
“這樣啊?”肖圖白思索片刻後道,“讓這些3000名剩餘的勞動力,去給葛沽鎮修建防禦體系吧,城牆還是有必要的!”
幾個月後,八旗兵十萬大軍南下,主力自然是兵臨北京城下。不過,八旗兵主力在北京城下進行圍城僅僅是幌子。實際上八旗兵主要是在直隸、山東各地搶劫人口、物資。
而天津是漕運、海運、鹽業生產的重鎮,光是堆積在天津各大碼頭倉庫中的糧食、貨物、鹽,總價值估計有千萬兩以上。
而葛沽的財富,雖然不如天津城那麼誘人,但是天津城有城牆、有大炮、有大軍把守。葛沽鎮聚集了5萬多人口,卻沒有城牆的保護,一旦滿清軍隊縱兵進入葛沽後果不堪設想。。。。。。
第四十八章 銀荒
大明崇禎九年以來,大明內憂外患非常明顯。饑荒、戰亂、兵變,一系列的問題,都在惡化大明王朝的財政。
作為肖圖白的分身,崇禎也算是半個穿越者,自然是對於財政問題異常敏感。肖國白在外開府建衙,投資實業用以開源的話,崇禎分身受到體制的束縛更大,所以在節流方面下功夫。
從崇禎八年尾開始,皇帝開始裁撤宮廷宦官內侍的人數,平均每個月裁撤3000人。連續三個多月,宮中實行裁撤了將近1。3萬名宦官、宮女,每月可以節省2萬兩的開支。
除此之外,崇禎九年初的“山西大飢,人相食”、“寧夏飢,兵變”兩場的禍患,皇帝的處置相當的漂亮。
除了免災區90多個縣三年稅收之外,更是直接敞開內庫,拿出200萬兩款項,用於賑災和支付寧夏鎮官兵的欠餉。
而歷史上,朝廷僅能拿出1000多兩的賑災款項,根本是杯水車薪,徒然造成災區至少有數十萬人餓死慘象。
由於此次朝廷賑災的力度空前給力,先是令災區當地府庫及時開倉放糧,接著又在天津港購買了50萬石的粗糧、鹹魚等等救災物資輸往災區,使得山西的饑荒還未發展到“人相食”那個地步。
歷史上的寧夏鎮的兵變,士兵先是亢寧夏巡撫王楫,以此要挾朝廷補發欠餉,但是最終要挾未能達成目的,士兵無奈逼迫殺巡撫造反。之後,雖然兵變風波雖然平息,但是卻也殺戮了數千人以上,使得寧夏鎮士兵進一步與朝廷離心背德。
這一次對於寧夏兵變的處理方案是派出了欽差,同意補發寧夏鎮每名士兵30兩餉銀,將歷年欠的軍餉一筆勾銷。事實上,寧夏鎮到底欠下多少軍餉沒有人知道,但是這個鎮向來是鬧餉兵變最積極的一個。正是因為到底欠下多少軍餉向來是糊塗賬,所以一次發30兩,將以往欠下的軍餉一筆勾銷,以後就沒有舊帳可翻。
當然了,寧夏鬧餉計程車兵也不過是討要個三兩五兩銀子,解決家庭燃眉之急便可。因此,皇帝給寧夏鎮上萬名官兵每人一次性發30兩銀子,不由使得士兵高呼皇恩浩蕩。
兩場危機的化解,都是從皇帝私人內庫中撥款。而內庫的銀兩充裕,主要是來自於總顧問衙門皇莊拍賣所籌集的現款。
此時的皇莊已經賣掉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