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受推崇,當年卻是票房、口碑皆差;總之,這幾部大製作的商業失利,最終令邵逸夫對進軍國際心灰意冷。相比之下,邵氏倒是受低成本的《天下第一拳》意外賣埠的啟發,不斷向歐美市場輸出大量功夫片,獲得了相當豐厚的利潤,亦因此在國外擁有了一大批如昆汀·塔倫蒂諾那樣的忠實影迷。
至於嘉禾影業,則因李小龍順利開啟國際市場,《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三部影片為公司創下了驚人的外埠收入。即便李小龍逝世後,嘉禾仍然可以借補拍《死亡遊戲》、製作《李小龍的傳奇》紀錄片,繼續引發歐美影界的關注。不過,單憑一個已故的李小龍又怎能滿足的嘉禾覬覦國際市場的野心?1980年,羽翼已豐的嘉禾開始有計劃地將影片推向國際市場,而鄒文懷首先要做的是包裝新一代動作巨星成龍,為他量身訂做迎合西方觀眾口味的動作片《殺手壕》,可惜並未獲得成功。隨後的1981年,鄒文懷再度出擊,製作了賽車動作片《炮彈飛車》,影片雲集了大批歐美明星,其中亦有成龍與許冠文這對嘉禾紅星,拍得熱鬧搞笑,極受觀眾歡迎,全球票房鼎盛,為嘉禾帶來過億元的高額利潤。翌年,嘉禾企圖再下一城,拍攝《炮彈飛車續集》搶市,可惜票房差強人意。同時讓鄒文懷沮喪的是,主演《殺手壕》和兩部《炮彈飛車》的成龍並未受到歐美影迷的認同。
不過,鄒文懷並未如邵逸夫那樣放棄國際電影市場,反而積極尋找機會,直至1990年,嘉禾成功搶得《忍者龜》的電影版權,拍成了這部由元奎執導,四名武師扮龜的奇趣動作片。最終,《忍者龜》成為當年度美國最受歡迎的電影,併為嘉禾帶來超過10億港幣的收入。而在那時,成龍的動作片亦開始受到國際市場青睞……此是後話,暫且不提。
四、勢成三足徐克搶手 邵氏停產讓位德寶
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始,香港影壇即形成邵氏與嘉禾雙雄對峙的局面。兩大電影公司分別擁有大型片場和發行院線,邵氏的清水灣影城,嘉禾的斧山道片場,每日都在拍片趕工,每到黃金檔期,兩大院線便會盡出*對撼,反觀其他獨立小製片公司則只能在夾縫中生存。這種局面持續到1981年被麥嘉、石天、黃百鳴合組的“新藝城”影業公司打破,他們在之前一年取得財雄勢大的“金公主”集團支援,創業的幾部作品《瘋狂大老千》、《鹹魚番生》、《滑稽時代》、《歡樂神仙窩》已有不俗表現。
邵氏VS嘉禾:輸贏成敗 又爭由人算(6)
待至1981年,新藝城找來“新浪潮導演”徐克加盟,拍出民國摩登豪華喜劇《鬼馬智多星》,影片上映之後叫好叫座,票房更壓倒邵氏、嘉禾同期*,震驚香港影界。1982年春節,集新藝城全部人力財力打造而成的大型動作喜劇《最佳拍檔》推出,受到觀眾瘋狂歡迎,創下2600萬的空前票房(如若摺合成現價,遠勝周星馳《少林足球》的6000萬)。之後拍攝的兩部續集,蟬聯1983、1984兩年的票房冠軍,新藝城藉此迅速崛起,公司實力不讓邵氏、嘉禾……香江影壇遂正式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曾是“票房毒藥”的徐克憑藉《鬼馬智多星》“鹹魚翻生”,成為三大電影公司爭相招攬的紅人。由於新藝城專攻喜劇,不能滿足喜歡創新求變的徐老怪,但嘉禾卻願意全力資助他拍攝高成本的視覺特效實驗之作。所以在1982年底,徐克同時為新藝城的《我愛夜來香》和嘉禾的《新蜀山劍俠》開工。此後,徐克又回新藝城執導了《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可惜不久又因創作理念不合獨自出走,與夫人施南生創辦電影工作室,開拍《上海之夜》。有趣的是,當時外界對到底是哪家大公司資助電影工作室拍片一直猜測不已,有人講是嘉禾,但更多人以為是邵氏,因為徐克在拍《新蜀山劍俠》和《我愛夜來香》期間,便曾在邵氏製作的科幻搞笑片《星際鈍胎》客串記者角色,如此看來雙方早有接觸。眾說紛紜之際,真相卻出乎意料,原來電影工作室的東家居然是同樣資助新藝城的“金公主”!
其實以今日眼光,當年認定邵氏會資助徐克電影工作室的人士未免當局者迷了。進入80年代,邵氏出品已然風光不再,奉行多年的片場制度使得決策者思路老化,跟不上時代步伐。依舊沿襲六七十年代片場搭景的拍攝模式,較之嘉禾拍片踏遍世界名勝實地取景的大手筆來,未免寒酸太甚。再者,邵氏一味降低成本,勢必影響影片質量,進而導致創作保守。僅以徐克客串的《星際鈍胎》為例,本來“新浪潮”導演章國明雄心勃勃,想搞出一部港版的《星球大戰》,但在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