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紙帽,戴在頭上,可以保證頭髮的乾淨。哥哥們也拿著一把掃把,不過不是掃地,而是玩鬼子進村。幾個追,幾個跑,洗澡的時候,嬸嬸們拿著換下來的衣服,眉一扭,挨個給哥哥們來個‘新年教育’。於是乎,煥然一新的哥哥們個個垂頭喪氣,像一隻鬥敗的公雞。
另外,必不可少的還有貼春聯這件事,這一切的一切在年三十之前就都準備好了。
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上午祭祀祖先,這一風俗不分貧窮與富貴,不過是窮人家少擺點祭祀用品,富人家多擺點罷了。
年三十的下午,會有人來送財神爺,說是送實際是賣,但是不能說買賣,只能說請和送,而且請了一位財神爺之後,再有人來送最忌說“不要了”,只能說“我們家已經請了”。
當金烏西墜之時,講究就更多了。
首先人們要在庭院從大門至屋門都放上芝麻秸,人走在上面,吱吱作響,這叫“踩歲”,這可不是說只有一般老百姓才做的事情,即使是皇家也要進行這一活動。當夜幕完全降臨之後,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這也是老北京的一個風俗,不管住人、不住人,是屋子就點上燈,並且一晚上不滅。有條件的人家一定會在院中立一高杆,懸天燈以示喜慶。
如果從天空中望下去,北京城就成為了不夜城,這也正是預示著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亮亮堂堂。
說到年三十,就不能不說說年夜飯,老北京的風俗是家家戶戶吃年夜飯,年夜飯是用金銀米做成的,這金銀米其實就是小米和大米做成的二米飯,但是為了取好意而叫金銀米飯。插綴個金錢的松柏枝,飯裡放棗、栗子、龍眼等物。每人吃一口,但是並不吃完,而是要把剩下的在正月初一至初五每天吃一口,以示飯吃不完,日子過得富裕。因此,年三十的這種飯又叫“隔年飯”。
大多數人在吃完年飯之後就開始守歲了,這一守就是一晚上,這也是老北京過年的一個風俗。人們認為這樣做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
初三這一天,蘇菲就跟著爸爸媽媽到外公家裡住上幾天,其他幾個哥哥們也是如此。因此,蘇菲至少要隔三四天才能見到他們。
外公林紹宏的家在市南郊,那裡開發程度不高,但勝在環境美,空氣好。蘇致揚開著白色的轎車在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上顛簸前行,幸好沒有下雨,否則路會變得泥濘不堪,車子也要重新洗一遍,很麻煩的。
路兩旁是蘇菲記憶中的紅磚瓦房,家家戶戶貼著喜色的春聯,門前是一地燃盡的炮竹屑。偶爾倖存沒有燃到的單個炮竹就會被穿著新衣服的孩子逐個撿起,和其他孩子分享。
外公家在南郊也算得上家喻戶曉的富戶,房子坐落在山上。遠遠望去,被蒼鬱蔥翠的數目掩映,詩意盎然,情趣十足。
這種像極了南方的房子在北方很少見,可以說罕見。是一座較大的山莊,黑色楠木的匾額上龍飛鳳舞的鐫刻四個遒勁有力的紅色大字:水鏡山莊。
蘇致揚將車停在水鏡山莊的外院中,和林雯一人牽著蘇菲的一隻手走進內院。
“外公外婆新年快樂!”
蘇菲一行人來的時候,還沒到吃午飯的時間。外婆杜芳言泡了兩杯熱茶,猜到蘇菲可能不喜歡喝茶,於是到儲存室抓了一大把花生桂圓之類的年貨放於花形的塑膠碟中。
外公興致勃勃地拉著蘇致揚在客廳下棋,外婆拉著林雯坐在大圓桌上聊天,時不時替蘇菲剝掉花生殼或者桂圓殼,神情慈祥的看著蘇菲嘟囔著小嘴吃進去。
“媽,您這樣會把蘇菲慣壞的。她自己有手,會剝著吃,哪能您親自動手!”
杜芳言一共育有一子一女,小兒子和媳婦到親家家裡拜年,一時半會還回不來。長女一年也見不上幾次,平日裡便千般掛念著,愛屋及烏,對外孫女也像自家女兒一般寵溺。
。
☆、第三十二章:明鏡山莊
晚飯是在五點多鐘吃的,這時候天色尚早。吃過飯,爸爸媽媽陪外婆出山莊逛一逛。外公拉著蘇菲到書房,檢查這一年蘇菲學習的效果,順便指點蘇菲字型上的不足。
蘇菲學習書法近一年半了,開始是在少年宮學習了一個月的書法。外公偶然聽林雯通電話時談及此事,便要求親自輔導蘇菲。
少年宮的老師自是不錯的,但林雯覺得一對一輔導效果會更好。林紹宏的書法在上京不說第一,前十還是排得到的。
說起蘇菲為什麼會興起學書法的心思,主要還是被傑斯特給打擊到了。上次參觀過傑斯特的辦公室,發現他批改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