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兩個人在大榕樹那裡轉來轉去,指指點點。黃墨斗多了個心眼,看著他們又往打鐵鋪的方向走,就尾隨而去。獵人和打鐵佬走得很快,擺腳佬跟不上,他們很快就走沒影啦。
2.
“早耕早鋤,早耕早鋤。”樹林裡的早耕鳥聲聲催著。這種鳥在北方被稱為布穀鳥。到了南方,臉名字都不一樣啦,因為南方不種穀子。春耕的時節快到啦,早耕鳥催得歡。
春耕開始前的十多天時間,是鄉人農夫們們收拾準備農具的時候。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把犁耙鋤鍬都預備好啦,春耕忙起來,才不至於腳跟打後腦殼。
黃鐵錘的打鐵鋪,到處放著一堆堆已經打好了的農具和半成品。由於黃鐵錘的打鐵手藝好,不但是本村的人甚至連四鄰八鄉的人都喜歡找他打農具。
進了打鐵鋪,裡邊靠右的角落堆著十幾個打好的犁頭。這些犁頭鐵硬鋼足,更重要的是形狀完美。犁頭底像一艘快艇的三角形頭部,底下有一箇中空鐵套,犁木從此處楔入固定。三角形的犁頭邊與泥土長期摩擦後,會變得鋒利異常,腳趾頭不小心碰上去,就會像捱了快刀,準會血流如注。犁頭的後上方是一塊斜卷的鐵片,形狀像海上翻卷的波浪。這塊斜卷鐵片的角度,是一個好犁頭的關鍵。如果鐵片的斜卷度太平坦啦,犁地時,土塊會堆壓在犁頭上,耕牛拖動起來會很費力,犁土也不能翻轉形成土龍。如果鐵片太斜陡,耕牛行走倒是省力啦,但犁翻的土龍太窄,犁一塊田地要來回多翻好多次,還是不省牛工。犁頭是用好鋼鐵鑄出來的,所謂鑄劍為犁,也就是這個意思。鑄犁,是對打鐵佬技藝好壞的一項嚴格考試。首先,他要有過硬的淬火技術,這樣才能使打出來的犁頭又硬又鋒利。好的打鐵佬都有自己獨特的鑄犁模組,這個鑄模對犁片斜卷角度的設計,直接源於打鐵佬自己對本鄉土質的認識。稻田土的粘性大,山地土比較鬆散,各有不同。一個犁頭融合了高超的淬火和鑄造工藝。是打鐵佬的治鐵技術和他對鄉土熱愛的結晶。到了南方,看到秋稻收割後那犁翻曬霜的田野,一條條土龍如同一行行寫在大地上的詩篇。
打鐵鋪的另一個角落堆著雜七雜八的各種各樣鋤頭鐵鍬。沉重如長板刀模樣的是開山鋤。在春耕插秧以後,就是種番薯、木薯、花生、黃豆等旱地作物的時候。開山鋤是在山坡荒地上勞作不可缺失的農具。
馬上就要派上用場的是稻秧鍬。這種長柄方形鐵頭的稻秧鍬,能在稻秧圃裡把稻秧連土剷起,鏟成一塊塊像洗臉毛巾長寬的稻秧胎,再拿到大田裡去分秧插秧。
最具地方特色的就是一種稱作“ 錛頭(廣東四邑俗話音bang)”的鋤頭啦。這種錛頭是純南粵貨色,它比開山鋤輕,是一塊扁方平的鐵片,錛頭的鋒面呈月牙形。最有別於開山鋤的是錛頭安裝把柄的地方,這是一個直角彎轉的圓鐵筒。錛頭用粗實竹竿做把柄,用起來輕便,不同於開山鋤用木棍做把柄,力求沉重結實。在打鐵鋪裡,錛頭的數量最多。這是春耕時節使用最多的農具。鄉人用錛頭把田埂鏟齊,去掉雜草。耕牛犁地無法到達的田頭死角,需要用錛頭翻土。有那麼多的長田埂,那麼多個田頭角,錛頭的作用真大啦。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最後一隻華南虎 第七章(2)
3.
打鐵鋪裡叮叮噹噹,爐火正紅。麥芽糖已經拉了一天風箱,兩條手臂又累又痛。他正趁阿爸和山狗叔出去的空檔,停下來喘氣休息。不到半個時辰,阿爸他們又回來啦。一聲喝令,麥芽糖又拉起了風箱。呼,呼,鐵爐上的火苗冒高一尺,風箱進氣的活門啪啪直響。
黃鐵錘和黃山狗在打一個鐵犁耙。巨大的鐵耙有四尺寬,十個釘齒。每個釘齒都要燒紅、錘鍊、淬火反覆好幾次。鐵耙又大又重,不能被固定在鐵爐或鐵砧上,每次製作這樣的大件,黃鐵錘都叫黃山狗來幫把手。鐵錘上下翻飛,打過了大錘又換小錘,大錘像響鼓重擂,小錘像邊鼓急驟。
在鄉村裡,黃鐵錘也罷,黃豬哥也罷,他們最基本的角色是耕田佬。耕田的勞作,最高階最講究技術的工種就是犁耙手啦。其中犁地和耙田,後者需要更高的技術。犁地的作用是把稻田的表土犁翻,要求土龍順直整齊。耙田的作用是把犁翻的土龍耙松耙碎,要求把稻田的表面耙得像桌面一樣平,不然,耙得坑坑窪窪的,高的地方乾旱,底的地方積水,不利於稻苗生長。
黃鐵錘是村中犁耙手的頭號高手。他趕牛拉耙入田,斜耙豎耙,按耙提耙地施展耙技,不一會功夫,一塊土龍翻滾的田地就變成一塊新彈棉花的平整大棉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