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部分(第3/4 頁)
秀逗了,還是真的瘋了?當然,從帕坦科特進攻也可以說得通,那就是劍指克什米爾,奪取失地。但這麼明顯的軍事意圖會不會隱藏著什麼其他的行動?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戰略佈署看似是因敵而變,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不也是被敵人牽著鼻子走嗎?不喜歡,反正黃曆是很不喜歡這種感覺。
黃曆名義上只是顧問,但由於身份使然,他的意見沒人敢不重視。聯合指揮部經過再三研究討論,也認為他的意見不無道理。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印度起初解放孟加拉,順便肢解西巴的戰略意圖已經破滅,再向巴基斯坦領土發動進攻,無疑是不現實的。即便能奪取些土地,但能持久嗎,國際社會干預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援巴力量越來越強大,印度再次發動侵略顯然是不太可能。那帕坦科特呢,克什米爾不同於國際上已經確認的印巴領土,就因為存在爭議性,印軍向克什米爾進攻便不會被稱之為侵略。
嗯,經過這樣一番分析,印軍的戰略目的基本上可以確定,如果我是印度人,也會做出這樣的判斷。進攻克什米爾,佔領一部分土地,破壞巴方準備將其交給聯合國部隊和觀察員,用公投的方式徹底地、名正言順地解決其歸屬。
阿姆利則方向的印軍集結應該是一次戰略欺騙,就算不是欺騙,巴方暫時失去一些土地,也會很快再奪回來。那麼,帕坦科特就會是真正的主攻方向嗎?有了一次慎重的考慮,聯合指揮部便不再輕下結論,而是將軍隊的位置進行微調,並繼續加強了偵察工作。
努力終於有了回報,美國的衛星情報令聯合指揮部的視線轉移到了默納利這個不太起眼的地方。從衛星照片上看,這裡集結了至少四個師的印軍,甚至還有一個裝甲集團。顯然,這個情況是異常可疑的,如果作為阿姆利則和帕坦科特印軍的後備兵團,這個位置距離西線過遠了。那印軍的意圖就只剩下了一個,沿著二十一號公路向北延伸,目標克什米爾。
眼前豁然開朗,迷霧散去後一切都昭然若揭。印度現政府不能承受失去克什米爾的政治打擊,而巴基斯坦在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東巴,更加不能接受失去這個抵償的代價。克什米爾,這才是關係到雙方最重大利益的所在。
!#本章節由網書友釋出
第三百八十六章 中計還是破計
第三百八十六章 中計還是破計
歷史上,“克什米爾”這個詞原指喜馬拉雅山脈最西端的一處峽谷。(!du kan )而現在,“克什米爾”以被用來泛指包括克什米爾谷地、查謨、蓬奇、吉爾吉特、俾路支斯坦和拉達克的廣大地區。其中最主要的克什米爾谷地,海拔較低,土壤肥沃,群山環抱,河流縱橫,風景如畫,民風奇特 克什米爾谷地,是該地區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大多數為穆斯林。
克什米爾約有92;000平方英里(239;000平方公里),大約有大英帝國那樣大小,擁有1100萬人口,這使得它大於世界上一半的國家。作為一個獨立的由信仰印度教的王子統治的君主國家,百分之七十克什米爾居民信穆斯林教。20%信印度教,其餘的是錫克教徒和佛教徒。王子想要加入印度,但大多數他的人民卻想與鄰國巴基斯坦統一 。
於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為了克什米爾爆發了長期戰爭,全然不顧當事人的心情。克什米爾未嘗沒有獨立成為一個國家的想法,但遭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強烈反對,只能夾在這兩個國家之間被分裂。這就是國際政治,沒有實力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
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最終必須由公民投票來決定。但是,印度對此強烈反對,聲稱這是印度內部事務。使克什米爾問題懸而未決,再透過一步步的行動,利用自身的實力將克什米爾逐漸蠶食或者透過一場大戰將其吞併,便是印度人的如意算盤。
但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因為南洋聯邦的原因,印度非但未佔到便宜,反而在克什米爾丟失了部分印控區,在美蘇的壓力下,雙方簽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聲稱雙方將恢復兩國間的正常關係,透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但是在關鍵的克什米爾問題上,《宣言》僅僅表明雙方都陳述了各自的立場。至於公民投票、軍事人員的活動範圍等關鍵問題均未提及,也就埋下了日後衝突的種子。
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印度不只是想使東巴脫離巴基斯坦,也想借機解決克什米爾問題。但戰爭的結果令他們失望,要想挽回局勢,其實也只有一條路,打下去,即便不能全部收復失地,也要使克什米爾問題得不到最終解決,得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