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部分(第3/4 頁)
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贏得了贏得了極為寶貴的休養生息期,猶如已經退到懸崖邊上的人又脫離了險境。
捷報傳來,朝野上下一片沸騰,數省軍民歡欣鼓舞。隆武帝龍顏大悅,下詔大賞有功將士。龐嶽以大功升任左軍都督府都督,授光祿大夫,建衙嶽州。左軍都督府雖然只是五軍都督府之一,沒有當年的大都督府的那種超然的地位,卻可統轄數個都指揮使司即數省衛所,職權不容小覷。並且,隆武帝為表對龐嶽的信任和器重,取消了原左軍都督府中的左、右都督設定,只設都督一名。湖廣都指揮使司、江西都指揮使司都由左軍都督府統轄。
而作為清軍南侵期間以身殉國的最高階別地方大員,何騰蛟也得到了身後殊榮。隆武帝下詔厚葬其回老家貴州黎平府,為之罷朝三日,予以隆重祭奠,追諡文烈。並拔擢其子何文瑞入都察院。湖廣總督一職則由堵胤錫接任。
第二年即隆武五年四月,隆武帝下詔將行都遷至桂林。原常德總兵官馬進忠、滇營胡一清等部移駐貴州,合併為貴州鎮,馬進忠、胡一清分別任正、副總兵官。原攸縣總兵官黃朝宣私通韃虜,後又舉兵抗拒朝廷查問,被龐嶽率軍平定。
五月,隆武帝再度下詔,除湖廣鎮原有各營外,湖廣、江西兩省各地非督撫標營的兵馬,如張先壁、郝永忠、金聲桓等部也都聽命於左軍都督府。隆武帝親賜“左府軍”之名,並將改編左府軍下轄兵馬的權力下放給龐嶽,事後只需向朝廷報備即可。自此之後,“湖廣鎮”的舊稱成為歷史。
當月接了旨,龐嶽便開始著手改編事宜。先按照當初組建嶽州營和永定營的老辦法,對張先壁、郝永忠部和金聲桓部進行改編,三部的騎兵都收歸左軍都督府直轄,步卒都去粗存精、各自縮編為一個營。張先壁舊部改編為九江營,郝永忠舊部改編為南昌營,金聲桓舊部改編為贛州營,採用和原湖廣鎮各主力營相同的編制,並加強了教導營分配來的督導官和部分基層戰鬥骨幹,分別駐九江、南昌和贛州。張先壁和郝永忠都對此沒有什麼異議,事實上,自從親眼目睹了譚泰全軍覆沒的那一戰之後,他們就再也沒有表露過一絲一毫的異議。和王光泰和鄭四維一樣,他們很快也主動交出了兵權,去廣東過逍遙自在的老爺日子去了。金聲桓卻還不想告別戎馬生涯,龐嶽尊重他的意願,先安排他去了辰州的教導營學習新軍戰法,日後再行任用。
水師方面,從原來的兩營內河水師伏波營和洞庭營各抽調部分骨幹,組建第三個水師營,營號鄱陽營,駐防九江。
在改編進行的同時,龐嶽又在原湖廣鎮教導營的基礎上籌建辰州軍事學院,作為左府軍培養各級指揮人才的基地,首任院長由原教導營營官沈士元擔任。
七月,為了呼應山西姜的反清,龐嶽奉詔後率軍自嶽州北上、對清軍盤踞的武昌發起進攻。這是原湖廣鎮將士經過大半年的休整後首次以左府軍的面貌出現在戰場上。全軍兵強馬壯、戰意高昂,只用了二十餘日便攻克武昌,滿清五省經略洪承疇倉惶逃往南京。自此之後,除了最北邊的襄陽府和少數縣之外,湖廣也大部光復,武昌…九江連成一線,大明的北部屏障進一步得到鞏固。收復了武昌,龐嶽又與忠貞營配合,陳兵荊州以北,作出攻打襄陽乃至進軍中原的態勢。清廷再度震動,但苦於主力已被牽制在山西、陝西等地,亦是無可奈何。
八月下旬,大同城內,姜麾下總兵楊振威暗中與城外清軍取得聯絡,企圖謀殺姜、開城出降,卻被龐嶽派到姜身邊的鷹眼衛總監刑彪提前發覺。姜大怒之下,將楊振威押上城頭當著城外清軍的面凌遲處死,並誅殺其全家及數百親信。
然而,面對滿清的舉國之兵征討,姜雖有南方的呼應和鷹眼衛的在旁協助,屢次打退了清軍的進攻,但還是逐漸到了力竭的邊緣。當年十一月底,大同城被攻破,姜及大同軍的主要幾位將領卻在鷹眼衛的協助下趁著黑夜突圍出城,後又取道豫西山區抵達了湖廣,得到了龐嶽的接見。而他們的家人,早就姜起兵之前就已被鷹眼衛暗中護送到了湖廣。隆武帝為表彰姜反清歸明之功,冊封其為榆林侯。
年底,左府軍班師回嶽州。張雲禮以軍功升任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石有亮、盧啟武、崔守成、劉仁駿、賀震霆皆以軍功升任總兵銜。龐嶽也再次對左府軍編制進行調整。陷陣營改稱近衛營,虎賁、鋼鋒、破軍、泰山、華山營分別改稱第一、二、三、四、五營,烈火營名稱不變,以上各營軍旗不變。嶽州、永定、贛州、九江、南昌營分別改稱第六、七、八、九、十營。
其中,兩個戍衛營、兩個騎兵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