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部分(第3/4 頁)
界線。
“以西經六十度為界線,任何在這條線以西,一百二十五度線以東,北緯九度線以北,四十九度線以南,攻擊加勒比海同盟五國中任何一國的行為,都將被視為對整個同盟的挑釁,中國將履行自己的同盟義務,但在這個範圍以外,不再適用同盟的義務範圍。”張權指著地圖一本正經地說道。
實際上這已經不能算加勒比海同盟了,應該說是北美同盟,針對美國的意圖昭然若揭,不過在歐洲列強中卻沒有引起太大波瀾,以楊豐左右逢源的原則,肯定不會在這種時候賣了威廉,這一點英法俄三國都是很清楚的,他做出這樣的決定,沒有絲毫值得驚訝的。
而且這個範圍劃分,除了斷了俄國趁機奪取德國殖民地的念頭外,對英法沒有絲毫影響,實際上對於能夠避免俄國趁機在美洲擴大勢力範圍,英法兩國還是很有點竊喜的,至於針對美國的問題,這個就沒必要計較了,這些年楊皇帝挖空心思,都是在想方設法打擊美國,這一點在國際上都已經屬於公開的秘密了。
不過對德國來說,楊豐的決定就可以說很夠意思了,雖然算不上雪中送炭,但也絕對符合威廉皇帝對此的形容:一位高貴君主,值得信賴的朋友。(未完待續。。)
第四二五章 世界大戰
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戰爭很快就分出了結果,其實從俄國沒有第一時間宣戰那一刻起,這場兩個不同級別對手間的單挑,勝負就已經沒有什麼懸念了,僅僅半個月的時間,塞爾維亞人的防線就讓斯柯達攻城炮給徹底轟成了渣渣,整個貝爾格萊德幾乎已經從地面上抹去。
為了保衛自己的首都,塞爾維亞人付出了超過十五萬人的傷亡代價,這裡面不包括平民的傷亡,而他們的對手,損失也同樣超過十萬,畢竟塞爾維亞軍隊都是經歷過實戰的,而奧匈軍隊卻沒有任何實戰經驗,雖然有超大口徑巨炮,但作為進攻方這個數字也並不奇怪。
不過塞爾維亞人的抵抗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他們的青壯年基本上已經死傷殆盡,現在這個國家徵兵的下限,已經降到了十五歲,讓那些還沒有步槍高的半大孩子走上抵抗侵略者的前線,可想而知這個國家已經到了什麼地步,說是山窮水盡也絲毫不為過。
這種情況下還繼續堅守貝爾格萊德簡直成了笑話,隨著從多瑙河下游渡河的匈牙利軍和從西線壓過來的奧地利軍逐漸合上兩個巨大的鐵鉗,已經被擠壓到貝爾格萊德外圍的殘餘不足十五萬塞爾維亞軍,在一個漫天飛雪的寒夜裡徹底崩潰了,那些倉促徵調起來的農民們絕望地拋棄了他們的武器,他們的家園,他們的一切,發瘋一樣向著南方的山區狂奔。
在奧匈士兵的追殺下,一刻不停地狂奔,甚至就連塞爾維亞國王彼得一世都乘坐火車倉皇流亡到了保加利亞,在這場大潰敗中,塞爾維亞人最後的一點力量也耗盡了,超過七萬具屍體在潔白的雪原上綿延,鮮紅的血滲透他們家鄉的土地。
到了這時候。塞爾維亞人的血可以說基本上已經流乾,兩場戰爭讓他們幾乎失去了整整一代人,心願達成那些躲在背後的霸王龍們,終於懶洋洋地伸出了它們的爪子,就在貝爾格萊德陷落的第三天,俄羅斯帝國對奧匈帝國宣戰。
一九零四年聖誕節前夜,加里西亞的俄奧邊境,從南到北依次排列的俄軍第八,三,五。四等四個集團軍,同時在德涅斯特河到維斯瓦河之間的三百公里漫長戰線上發起了全線進攻,數千門大炮的怒吼瞬間撕碎了寒冷的雪夜,撕碎了堅硬的東歐凍土,也撕碎了歐洲人的和平幻想,帶著曳光的炮彈密密麻麻地劃過天空,爆炸的火光在綿延,彷彿整個大地都在燃燒。
戰壕中的奧匈士兵們,一個個抱著頭蜷縮在防炮洞內。恐懼地尖叫著等待死神降臨,尖利的呼嘯聲,天崩地裂般的爆炸聲充斥著他們的世界,在他們的世界裡只有血和火。被炸翻的凍土中混雜著無數人體的殘骸,抓一把泥土甚至都能擠出血水。
而在他們的對面,奧匈軍隊反擊的炮火中,一支支嚴陣以待的俄軍前方。東正教的神父們正在向士兵們灑著聖水,告訴他們為沙皇而戰,死後他們將升入天堂。說實話尼古拉實在不知道該讓他那些灰色牲口們為誰而戰了,好在俄國農民們信仰方面還是很虔誠的,有這些神父忽悠一下至少比讓他們為了祖國而戰更有效果。
祈禱儀式結束後,在黎明的微光中一名名軍官拔出手槍,已經熟悉現代戰場的俄國人,早就已經拋棄了華而不實的軍刀,甚至就連手槍都已經不再是老掉牙的納幹左輪,現在俄**官的標準配槍全部都是博福斯產的速射手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