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部分(第3/4 頁)
心力交瘁。
不是他的指揮不行,實際上這些年他像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樣壓在英法身上,也不是德軍士兵不夠勇敢,西線有著德國最精銳部隊,關鍵是人越打越少,幾乎沒有一個師是滿員的,補充的新兵年齡連他自己看著都於心不忍。
其實西線這邊還好點,法軍的攻勢也就是看著唬人,實際對戰局影響不大,英國人的進攻很讓人頭疼,但短期內他們也不會有太大突破,畢竟流乾德國人的血的同時,英國人自己的血也在流乾,真正要命的是東線,在日托米爾被突破以後,從突破口湧入的俄軍兵分兩路,一路向西一路向南,向西牽制,向南主攻,很明顯目標就是合圍烏克蘭境內的同盟國主力。
雖然這聽上去很誇張,畢竟那是一個三百萬人的龐大集團,但卻並非沒有可能,俄軍在烏克蘭戰線上至少投入了五百萬陸軍,接近兩倍的兵力優勢,雖然俄軍士氣不高,但作為東線主力的奧匈軍隊還不如他們,最近這段時間逃兵情況極其嚴重,那些斯拉夫民族的奧匈士兵根本不願意戰鬥,無論從兵力上還是戰鬥力上俄軍都完全具備合圍的能力,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那就可以說是一場災難了。
德奧兩國總參謀部立刻開始命令各自在烏克蘭的部隊收縮防線,放棄目前正在交戰的戰線向西,向烏克蘭與加里西亞,波蘭等地的邊界撤退,這樣實際上就等於退出了烏克蘭。
不過這還是不行,他們必須得獲得援軍才行,沒有援軍的話在總兵力超過八百萬的俄軍持續進攻下最終還是得繼續後退,尤其是對於奧匈帝國來說,甚至有可能退到加里西亞這個最初戰爭開始的地方,這無疑對於原本就低迷計程車氣會是一個極其沉重打擊。
但無論德國還是奧匈帝國已經都沒有人了,想要增援就只能從其他戰場抽調,西線是肯定不行的,這樣一來義大利戰場就成了他們唯一的選擇,雖然這同樣很令人沮喪,但無可奈何之下,也只能放棄義大利了。
原本壓在阿爾卑斯山區和義大利西北的兩個德國集團軍立刻開始向後收縮,其中第十四集團軍直接撤出義大利乘火車增援烏克蘭戰場,同時原本在義大利東部沿海的奧匈第六集團軍也撤出義大利增援烏克蘭,至於和他們一起的兩個希臘集團軍和黑山軍,則向北撤退和亞平寧山區北部的奧匈第十,十一集團軍連成一線。
這樣義大利戰場上同盟國就只剩下了五個集團軍,雖然不可能保持攻勢,但防禦還是沒有什麼太大壓力,畢竟他們面對的主要敵人是義大利陸軍,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背後有足夠的地方可退,必要情況下完全撤出義大利也不是不可以。(未完待續……)
第五三二章 協約國的曙光
然而即便是同盟國在烏克蘭又投入了這兩個不滿員的集團軍,也沒能改變他們在那裡的處境,和他們的敵人那龐大的數量優勢相比,這不足三十萬人根本微不足道。烏克蘭的空曠平原上,五百萬頭灰色牲口,就像決堤的洪水般肆無忌憚地衝垮他們面前的任何阻礙,僅僅半個月時間,除了作為主力的德軍依然還能夠暫時守住烏克蘭西北部,白俄羅斯和拉托維亞的防線之外,加上最新加入的,一共九個集團軍的奧匈軍隊已經全部被俄國人攆出了烏克蘭,攆回到了加里西亞。
而且這場失敗,極大影響了那些斯拉夫民族士兵本來就不高計程車氣,戰場上甚至出現了大批向俄國人投降的,這更是雪上加霜,從目前戰局看,奧匈帝國別說再重新打回烏克蘭了,就是連加里西亞他們都很難守住,最終結果恐怕還是得退入喀爾巴阡山區,這樣一來還滯留在烏克蘭西北部的德軍,就必須得面臨側翼威脅了。
至於南線的戈爾茨元帥,這個老奸巨猾的傢伙是這場大潰敗中損失最小的,他在日托米爾被突破以後,就立刻意識到了烏克蘭戰局已經無法挽回,原本圍攻敖德薩的德羅聯軍,以最快速度撤過了德涅斯特河,在比薩拉比亞的羅馬尼亞人幫助下,迅速重新建立起防線。
為了避免俄軍再次奪取加里西亞,奧匈陸軍總司令斐迪南大公和總參謀長赫岑多夫男爵這時候也顧不上管義大利了,緊接著又將在那裡的第十一集團軍撤出增援加里西亞,這樣一來義大利戰場上的同盟國總兵力下降到了四個集團軍。而且除了兩個希臘集團軍和黑山軍之外,剩餘德國第十六集團軍和奧匈第十集團軍都不滿員,四個集團軍總兵力加起來還不足一百萬人,而他們的對手則是整整兩百萬義大利軍和差不多七十萬英軍。
這種情況下,縱然是意呆們也難免鬥志昂揚起來,說到底自己的國家被敵人佔著。無論從聲譽上還是現實的利益上,都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