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4 頁)
丟臉的事情還在繼續,面對只有兩個聯隊的日軍,有7000餘人英軍竟然想不出任何辦法突圍,只能向遠征軍、向史迪威發出求救。
在關鍵時節,孫立人率領他的38師趕到了。據說,如果38師再過一天不到,英軍就準備投降了。
仁安羌一役,國軍38師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寡敵眾的著名戰例,救出英國人,轟動英倫三島,不諱“面子”,勇於承擔過失、牢記恩情的西方人把從此孫立人看成心中神聖的英雄,時光荏苒,如今,談起當年的救命恩人,談起“東方隆美爾“孫立人將軍,激動之情照樣溢於言表。
英國人是救出來了,但會戰平滿納也肯定無法進行了。
美國參謀長不得不按照蔣委員長的意圖作最後一搏——會戰曼德勒。好像偏偏作對——英國人再次在沒有任何通知情況下,腳底抹油——溜了,計劃好的會戰曼德勒頓時化為泡影。
幾乎是在與準備曼德勒會戰同時,日軍56師團避開曼德勒,迂迴緬東,4月29日,該師團一舉攻克臘戌,徹底切斷滇緬路,切斷遠征軍回國退路。
臘戌失守,不僅斷了國軍後撤的路線,連邦德計劃好的那份洋洋灑灑的“分析報告”中的關於分段在中緬路上運輸的計劃也被打亂。
都是錚錚鐵骨硬漢(二)
遠征軍決戰緬甸,蔣委員長比誰都急,從3月遠征軍入緬到5月撤退回國,他多次在昆明、仰光、密*、臘戌間往返。
緬甸堅決要守住,那是中國最後的通道,要和英國人溝通,印度在今後的戰爭中也會起決定性之作用。肯定是交通部或者邦德的“報告”和“中航”航線勘察促使委員長下了最後的決心!
委員長這會鐵了心,不光是要看住“槍桿子”,重要的是,要打敗日本人!
4月13日,“中航”一架DC—3載著安排完作戰計劃的委員長從密*起飛回昆明,在臘戌附近,有8架日本零式機尾隨機後,聞此訊息,飛行員、隨從臉都白了,大家都不知所措,而委員長無卻事一樣,從頭至尾,一直在座位上看書,連頭都沒抬一下。
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