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來是寫在道德經的自悟,用邏輯反照之後,又寫了一點,居然有1000多個字了。放在那裡好像不太適合,風格和字數所佔比例(約:1/3)好像都不太匹配,現重新定義一個標題,在把那裡原先的和今天寫的都剪下後貼上到這裡。這裡註明以備遺忘。
2007年7月27日
sunline
下面是由被人所定義的必然中的某種型別而發展,是否能代表其他的型別,或者是否僅僅在人的定義中?值得思考?
所以請不要以為下面的可以包括上面的,或者以為上面的可以包括下面的,至少我寫上面這一部分和下面這一部分時的出發點並非如此。雖然可能上面和下面兩部分在某些更高的層次實際是一體的,但是請沒有真正知道前不要假定自己已經知道了這樣的必然態度來讀,否則可能得到的就不是那隱藏得更深的真實。
可能被人所定義的必然… sunline
人無法定義必然。
為什麼?
人所定義的必然具有其存在的基礎,
而人沒有徹底瞭解這些基礎,
當這些基礎變化了,所謂的必然也就不存在了。
或者將人定的必然放到更大的範圍中,
它就成為一個可能,
和其他可能存在的人可能定義的必然一起構成了一個可能的海洋。
而這個可能的海洋或許就是人可以假定的必然,
只要假定,假定…
它是無窮的,同時又是可以被包容的,且包容著什麼……
矛盾嗎?不矛盾嗎?
理解這個矛盾大概可以對這個被假定的必然有所瞭解吧?
2007年12月10日星期一
去除頭腦中一些可能對羅素的幸福概念的誤解【待續】
去除頭腦中一些可能對羅素的幸福概念的誤解【待續】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思想的價值是巨大的。在看他的文章中,我冒出不少誤解,之後我似乎覺察了一點兒,而這些誤解可能導致我形成的認識是對其思想的偏離,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馳,現在於這裡註明,以免積聚。併發布出來,希望其他人能從中得益。
本文引用的語句大部分都來自羅素的《幸福之路》(The Road To Happiness)。我最初看到的是關於《幸福之路》或者被翻譯成《論幸福》等的摘要記載。該文好像是學習記錄的形式,只是比較注重於翻譯和原文的摘錄上,發現很有價值,於是又down了原文,到現在還沒看過,而那篇摘要也只看了一半多一點,所以本文未完,待我慢慢看來,有感想時隨時記錄。
To prevent the perpetuation of poverty is necessary if the benefits of machine production are to accrue in any degree to those most in need of them; but what is the use of making everybody rich if the rich themselves are miserable ? 【引用】
如果現代化能使得透過機器,不需要透過直接的人工,生產的產品足以滿足人類全體絕大多數的需要的情況下,這時人人都很富有,這可能是很多人的願望,好像處於這種情況下的人非常幸福,而這又是所謂的防止永久的貧窮的需要。
但是如果處於這種情況下的人們不感到幸福,非但如此,還以為自己活十分地悲慘呢?
這樣防止永久的貧窮的需要有什麼意義?
羅素提出這個問題以引發讀者的沉思。
而我透過這句話僅僅能得出精神的發展和需要和物質的發展和需要一樣的重要的結論,而不可能推匯出,必須由貧困和不足才能促使精神的發展來滿足精神的需要,以實現那個變質了的幸福。那似乎是虐待狂們的信仰的需要而不是真實的需要。
To be without some of the things you wa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appiness【引用】
構成幸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沒有獲得我們所有想要的東西。
“想要”是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