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頁)
是“華人”與“狗”,這是天生註定的。你不能說那個“華人”出生在外國,那麼他的人種就不是“華人”了,即使他的國籍可能不是“華人” 籍的。再說“狗” 吧,現在基因工程發展到這樣的地步了嗎?今天把家裡的寵物改造一下,過不了多久,它就具有人的外形了?而且是並非“華人”的人種?如果這樣,前面說的“天生註定”也就失效了,因為這樣“一隻“狗”變成非“華人”而被允許“入內”的事實就存在了!
所以,你看啊,誰都可以立牌子。但是你有沒有發現,立牌子的時候,自己也被同時也被立了進去,儘管牌子上可能註明了或者隱含了自己是排除在外的。
先排除上面說的那個廁所,社會存在不少現象是可以理解的,我說的地點是上海,日期是2008年左右的一個區間。
銀行,根據個人財產總額(即存款和投資,例如:國債,基金等的總額)超過多少可以辦理什麼卡,憑這張卡在相關地點就可以獲得各種額外的服務或者優惠,例如,有專門的視窗接待啊,不需要和低等級卡的持有者一起排隊了等等。這可以理解啊。
這個銀行卡的物件的區分,是根據個人財產總額出的,這並不能說是天生註定的。所以沒有有多少人會去強烈地反對。因為儘管一個個體可能天生就具有數千萬的金錢,但是一個天生並非如此的個體同樣具有獲得等額或更多金錢的可能。
公園,現在上海公園大部分都免費了吧,公園裡的人比以往多了不少吧?那麼喜歡區分等級的人呢?他們試圖用自己各種等級的概念將自己列入自己希望處於的那個等級裡面,這沒有什麼,但是他們這麼作的目的是與其餘的人加以區分,這就不妙了。我們看其中的一種,一部分公園免費了,那麼這些要區別的怎麼辦呢?另找少部分的“公園”收費不就行了嗎?而且由於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是區別,所以在收費上當然要體現這一點。這麼定一個每小時每人數千元至數萬元的標準也就不足為奇了。請看這裡是用金錢作為區分標準,雖然在實際中這並不完全,但是最少也佔據了一定的部分吧?因此用這個標準列入的絕對不會全部是什麼“文明人”,列入的大部分只能是“有錢人”而已,有“錢”就一定有“文明”嗎?沒有“錢”就沒有“文明”嗎?這也可以理解,因為他們可能存在這麼個理由。即使你先天沒有那麼多的錢,你後天可以攢啊,所以有“文明”就是有“錢”啊,你沒有“錢”,也就是沒有“文明”,這不是很正常的邏輯嗎?
據此推測,以後,這個書店,或者其他什麼場所,的廁所可能會發生的全新的發展趨勢,以此區分不同的等級。
我們都知道,銀行ATM的玻璃屋,要進入的話要用張卡拉一下。這可以理解,你沒有卡,那麼你進去作什麼呢?
那麼廁所也劃分等級會怎麼樣呢?
舉個例子吧,
第一個是“貴賓”廁所,只有用“貴賓卡”才能進入。
第二個是“會員”廁所,只有用“會員卡”才能進入。
這樣的話,第三個廁所的存在可能就像是被施捨似的。
即使這麼弄,我也想象不出不買書的就不能進入的廁所存在的理由啊?
如果一個有“貴賓卡”或者“會員卡”的人,進來看看,不一定每次都要買吧?
要購買才能進入,依據什麼呢,購物小單或者發票嗎?找個專人檢查嗎?
你說,進銀行ATM的玻璃屋你沒有卡沒有必要進去可以理解,那麼進廁所和你有沒有卡和有沒有購物有什麼關係啊?
這個關係不是又回到“金錢”這個標準上了?
只不過這個書店冒出的趨勢更加極端一點,你有“卡”或者什麼“資格”都沒有用,你不買東西,就不要用這裡廁所,爽吧?
如果這麼並不違反“道德”,那麼以後所有的超市,飲食場所,一部分、一部分地,都可以逐步推廣,那麼是不是你也不能說他們是無理的呢?因為你沒有理由去阻止他們怎麼作啊?談論一下都不行的?
對於那些區分等級的強權者來說,個體甚至個體全體的利益是毫不足道的。
為什麼說是強權者者呢?或者說他們是tyrant,這個好像過分了,可以去翻翻字典,我這裡只是說它的象徵意義的一種而已。
舉個例子吧,同樣是“大眾書局”,前幾年上海所有的現在的“大眾書局”的位置上的書店,都不叫“大眾書局”,叫“思考樂”,當時你去那邊的時候看不出它會倒閉的樣子,比現在的可能都要興盛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