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於不同年代的特殊時刻會有不同的特殊需求或需要,無論是皇帝或者是將軍所佩戴的“佩劍”都不會是真正的直身圓尖頭造型;因為這種造型的兵器在戰場上十分不太好用,因而在西漢至唐朝之間的歷史之中,有一部分未被記載進歷史中的歷史是記載鐵匠與軍士們如何取長補短將長劍的劍身與西漢環刀的刀頭結合在一起;從而經過反覆試驗之後,得出後來被稱為唐刀的唐代“長劍”。而今天我們討論的唐刀一般指橫刀或類似日本正倉院內所藏“唐樣大刀”類的直刃系刀具。
《釋名》曰:刀末曰鋒,其本曰環。
唐刀(4張)
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障刀:蓋用障身以禦敵。
橫刀:兵士所佩之刀,名亦起於隋。
《唐律疏議》卷八衛禁律“諸宿衛者兵仗不得遠身”(〔疏〕議曰:兵仗者,謂橫刀常帶;其甲、矟、弓、箭之類,有時應執著者並不得遠身。宿衛時,“橫刀常帶”,故而高宗對為千牛衛將軍的王及善說:“他人非搜闢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橫刀在朕側。”可見橫刀為宿衛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戰士自備橫刀,宿衛時常佩橫刀,唐橫刀是兵士普遍所佩之刀。)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精裝唐刀
首先,陌刀不屬於宿衛兵仗,上引《唐律疏議》卷八宿衛者所持兵仗有橫刀、甲、矟、弓、箭之類,但沒有陌刀。其次,陌刀是重兵器。《唐會要》卷七二軍雜錄門略雲:其年(開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內諸司衛所管羽儀法物數內,有陌刀利器等……其諸司衛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請納在軍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請給儀刀。可見陌刀不是羽儀法物,而是利器。由此可見後世統稱的唐刀有四種:儀刀、障刀、橫刀、陌刀。按照使用的不同劃為禮儀和實戰刀兩種,陌刀與儀刀、橫刀、障刀(即一般的護身刀)均不同。
現代人認為,本文當中的“蓋”應該翻譯為“是”而非“代替”,因為“蓋”字沒有“代替”的意思。也就是說儀刀就是古代班劍之類(的武器),陌刀就是古代的斷馬劍。
2種類編輯陌刀
唐刀中的陌刀是作為軍隊重要的戰爭物資裝備的,並且在唐中期作為軍用器物,嚴禁民間私造和私藏,其傳承之祖應為漢之長劍(漢:稱一種長劍為“斷馬劍”亦稱“斬馬劍”,應該是一種雙手使用的長劍)
長樂公主壁畫
。漢代長劍出土的有劍刃長達一百四十餘厘米長的型別,可推測經過盛唐的發展,唐代的陌刀已經變成一把雙手所持並加長刀刃及手柄的兩刃長刀,至今考古資料未曾出土實物。
宋《武經總要》總繪製的“掉刀”、“三尖兩刃刀”也許就是唐陌刀的直接繼承者。明初大明騎兵橫掃蒙古騎兵時曾使用過一種稱為斬馬刀的武器應該也是陌刀的變種之一,相傳斬馬刀亦長近一丈馬上步行皆可使用。(另:日本大槍可能為陌刀的日本型,陌刀可能為組合兵器,附圖日本大槍:蜻蜓切,日本號。唐代壁畫中陌刀未接長柄,右圖唐代壁畫,環首儀刀與陌刀均繫腰間,陌刀未加長柄。)
陌刀也主要為步軍所用,個別主要將領使用陌刀作為主戰兵器。
根據唐《衛公兵法》所記錄了唐軍的主要作戰方法:其中諸軍按其職能分為弓手、弩手、駐隊、戰鋒隊、馬軍、跳蕩、奇兵等多種。每當戰鬥展開時候,敵人在一百五十步時候,弩兵開始射擊;敵人在六十步時候,弓箭手開始射箭;敵人攻入二十步時候,弓弩手發箭後執刀棒(即陌刀、長棒)與戰鋒隊齊入奮擊。步兵稍敗後,奇兵、馬軍、跳蕩(銳卒)不準輕舉妄動;如果步兵的戰況不順利,跳蕩、奇兵、馬軍即迎前騰擊,步兵後退整頓後準備再援;如果跳蕩、奇兵、馬軍進攻不利,所有的步軍必須配合馬軍同時作戰。敵軍退卻,馬軍不得輕易追擊,必須確認敵人真正潰敗後,才能掩殺。
唐軍步馬結合,攻守有職,步兵為先鋒,騎兵為側輔,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騎兵負責步兵戰後的突擊與追擊。陌刀作為長柄大刀如牆一般推進,為先鋒步兵衝陣的主要兵器,與馬軍、騎兵一起構成唐作戰的主要特色。
從史書
蜻蜓切
看唐太宗的作戰很有個人特色外,最喜選擇敵陣薄弱部位,親率騎兵衝鋒,“敵無不潰敗”,一騎飛馳於前,數萬騎兵緊隨其後的場面,今日想來,尤叫人神往。初唐的時期大量的騎兵是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