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2/4 頁)
的目光,文景年舉著杯子隨意喝一口,臉上這才現出了淡笑的表情。
當初藉由謀逆牽連罪,快刀斬亂麻地貶了李義山的官職後,文景年便提出將公孫憡升為丞相,滿朝文武幾乎全部都持反對意見。文景年知曉公孫憡經綸滿腹,是個棟樑之才,文武大臣卻是不知情的,讓一個什麼來頭都不清楚的山野村夫來當這舉足輕重的一國丞相,怎能讓他們信服。可是礙不過皇帝力排眾議,聲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最後君臣各退一步達成共識。朝中設左右二丞相,由公孫憡擔任左丞相,以及近期連連升遷,並在科舉和誅謀逆案中立功顯赫的二品大臣周伯韜擔任右丞相。
大文的朝政在兩位丞相共同輔政,行之有效的整頓下,慢慢顯出蓬勃發展的新生機來。公孫憡不愧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一代輔臣,文景年從諫如流,對他十分重用,採取了他的治國建議‘攘外必先安內,治國需治民生民情’,致力築造一座連線南北橫跨七省五都的極長極廣闊的千古大運橋。這座龐大亙綿的運橋需歷時整整五年的時間方可鑄就而成,雖然其間花費的人力物力巨大,但一旦建成,就能連線由南到北兩岸極為富庶的地區,極大地促進由京城到江南一大片地區的經濟發展,貿易往來。不但能為京都和邊防軍隊提供充足的糧草,廣集軍備,為既定的南伐之戰做準備,且能振興繁榮,造福萬世子民。
修建大運橋的舉措,經由文景年御筆親批,連達三省六部,再到地方官員奉命執行,所需資費大部分由國庫出,並鼓勵商賈的貿易往來,令初下,各地反響即十分強烈,尤其是江浙一帶,大有百廢俱興,生機融融之盛象。
同時,文景年一改朝廷近百年以來崇文輕武的風習,下令文武科舉,同朝開考。此舉不但破格選拔了不盡其數的有賢德才能的文官,還破例重開了武試科舉,相比於過去武將只能在戰場上從小兵做起,還隨時面臨戰死沙場的危險,武官的地位可謂節節攀升。如此一來,不但經綸滿腹的文人能夠一展抱負,同時讓精忠報國的武士也得以大展拳腳,此舉可謂文朝百年來一大變革,既激起了文官的為國為民的激昂之心,又弘揚了武官殺敵報國鎮守四方之義,在舉國上下的人都雄心勃勃之中,這位年輕帝王也漸漸坐穩了皇位,她的英明統治逐步深入人心。
文景年繼位兩年間,從諫如流,賞罰分明,深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道,她遵循以民為先,在朝廷中逐步替換掉頑固昏聵的老臣,改而重用一群為民著想的年富力強的官員,在周伯韜的諫言下,她下令任命了七名代天子體察民情的廉政大臣,封為七撫巡督,專門走南闖北查辦各地冤假錯案,捉拿各地的貪官汙吏,並將沒收而來的大量的糧食,布帛和錢財金銀全部施給予民生民計中,對受天災影響大的地區,不惜開倉賑糧。文景年的愛民如子,為民著想,逐漸得到越來越多文朝子民的極度愛戴。民間百姓紛紛稱道,這少年天子,將來會成為一代盛世明君,而她俊美無儔的外貌,更是為民間廣為流轉傳頌,成為文朝無數女子的夢中情郎。
半年前,為恭賀萬眾矚目的年輕皇帝十八歲的生辰,各地的百姓竟自發地獻上了無數珍奇異寶,那時文景年正遠在東昌御駕親征討伐東南諸小國,發下話來,將那些珍寶禮物便都送去後宮裡,讓後宮裡的太后,皇后等人隨意挑選。 ;平日裡雖是見慣了稀世珍品,但那次民間百姓獻上來的東西卻是格外地別出心裁,有許多是連皇宮裡都沒有的做工精緻的珍寶,就連太后都激動地挑花了眼,足可見文景年在民間受愛戴仰慕的程度之高。 ;那日後宮之中,太后,凌雪華,還有沾光的上官紅英都忍不住挑了許許多多的寶物,拿的都是最奇異最華美的珍寶,然而唐韻曦卻只愛一個幾乎一無是處的雕像,至少在上官紅英看來是如此。
那個雕像是蜀州百姓感恩皇帝為他們建造了史上第一座浮橋,讓他們從此免受洪災之苦而獻上來的。這雕像是由貫穿蜀州河底一塊經久不泯滅的靈石製成,無論河水雨水怎樣衝擊,它都一樣不失光華,以此象徵帝尊的萬世永存。蜀州的工匠用這塊潔白的靈石精雕細琢成了皇帝的雕塑,上面雕刻著一個俊美如謫仙般的少年,她的眼睛像寶石般閃耀,長長的束著的頭髮,鬢邊耳後的髮際修得極為精緻,頭上戴著華貴的冠冕,顯示著天尊貴胄的身份,她英姿煥發,微笑地眺望著遠方。
這個雕像做得著實栩栩如生,真的跟文景年的摸樣幾乎一模一樣,唐韻曦第一眼看到就喜歡上了。她喜歡她的樣子,更喜歡她臉上的笑容,那笑容很溫暖,讓她只要看著就會自心底油然升起一種很幸福的感覺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