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諸葛兄弟會師(第2/3 頁)
透過江夏,不會被阻攔,這才是此行的關鍵。
至於黃祖不給額外派兵助戰,諸葛亮根本就沒當回事,他也沒指望黃祖的兵。
黃祖與諸葛玄近在咫尺、卻一直見死不救,甚至是看到劉表的命令後還找藉口抗命見死不救的話,那反而會給諸葛家留下了一個將來怨恨黃祖的口實。
……
諸葛亮搞定了襄陽這邊的一切手續,終於履險如夷地啟程。
還忽悠了立功心切的甘寧,以及其他當初跟他一起從益州逃來的袍澤,護送諸葛一家順流駛往江夏。
甘寧前年從巴郡逃離時,帶了近千人的部曲,不過已經摺損了百餘人,現在勉強剩七八百。
那些折損的兵力,都是今年早些時候,跟張濟、張繡交戰時損失的。
甘寧逃來荊州時,還有另外兩個跟他級別差不多的益州基層將領沈彌、婁發一起逃亡。而婁發已經在秋天的張濟之戰中陣亡了,沈彌還剩兩三百部曲。
甘寧沈彌相加,總兵力勉強超過一千,分乘三十餘條大小戰船順流而下。
甘寧的部隊顯然更注重來去如風的航速,所以全軍連一艘大型鬥艦都沒有,更別說樓船了。
清一色全都是隻能載五十人左右的狹長流線型艨艟,幹舷很低,船舷上還有開划槳孔,帆槳並用時航速如飛。
一行人出發前雖然經歷了一點波折,但諸葛亮很快就發現,甘寧駕船水平很好,航速優勢完全可以把耽誤的時日補回來。
一路無事發生,諸葛亮也就在船上每日琢磨大哥新給他的密卷,
以及鼓搗臨走前幾天、黃月英送給他那箱三角板。
用尺子一塊塊地量三角板的斜邊長度,然後把量出來的三角函式值、和常用整數開根號的值,都紀錄在一張數表裡,以供將來用到時直接查詢抄錄。
如果諸葛瑾在這兒,看到二弟這樣的學習方法,一定會瞠目結舌——
這也太特麼實用主義了,數表居然不是靠算的,而是用尺子量出來的。
數學課居然都能靠實驗來獲取資料,真是不拘一格。
短短三天,甘寧便順漢水而下八百里,從襄陽抵達了江夏。
而諸葛亮也在三天的靜心研讀後,也把初三數學最後剩下的那點零碎知識,外加大哥給的“初中物理光學部分-下”(當然諸葛瑾密卷原文不是這麼命名的),都給學完了。
下一步他準備掏出“光學幾何在水利勘測中的初步應用”這個卷軸,在江夏航行到柴桑的這段路上,把它看完。
不過,船隊在透過江夏的時候,還是稍稍耽誤了一些時間。
黃祖的部隊阻攔了船隊,花了半天通傳,諸葛亮才拿著劉表給的求援信,見到了黃祖本人。
黃祖是一個長著滿臉鋼針一般絡腮短髯的粗豪武將,已年近五旬。
看到劉表讓他出兵幫助諸葛玄的信後,黃祖倒也不敢毫無理由地公然抗命,但還是找了各種藉口拖延。
不是說敵情並不嚴峻、或有誤報,需要再探。就是說倉促之間,江夏水軍無有準備,一時不得開拔。
嚴格來說,黃祖的第一條藉口,居然還真就歪打正著了——因為豫章那邊的敵情,確實不嚴峻,
孫策也確實還沒把野心蔓延到豫章方向,他如今還在琢磨著開春後打王朗呢。
這些所謂的“軍情嚴峻”,本來就是諸葛亮瞎編的。
所以諸葛亮也沒多扯皮,只是假裝苦苦哀求未果,然後苦著張臉退求其次,讓黃祖至少放他和甘寧去豫章增援。
進二退一,黃祖也沒有了拒絕的藉口,只好放行。
……
船隊順流而下,又航行了兩天。
當諸葛亮把“光學幾何在水利勘測中的初步應用”這份密卷看完、重新卷好之時,船隊已經駛入了鄱陽湖。
甘寧讓人仔細眺望,諸葛亮也難得上瞭望鬥,觀賞一下一望無際的鄱陽湖景,心情頗覺壯闊。
看了一會兒,諸葛亮忽見遠處水平線上出現了幾艘船,小如芥子。
諸葛亮便想起剛剛密卷裡學到的知識,隨口問甘寧:“興霸,你可看得出對面的船型?這種船,一般長短几何?”
甘寧也用手搭涼棚,眯著眼看了一會兒:“最大那艘,應是可載三百人的鬥艦,長應該有十二丈。”
諸葛亮拿出一把尺,伸直手臂比了一下,又問:“以你估計,此船離我們多遠?”
甘寧憑經驗粗略估了一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