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吳起李廣霍去病之法,各有所用(第2/4 頁)
,所以韓信也只能說出“人老了不擅將兵,而擅將將”個特殊解,說不出普遍解。
如今,他看到二弟的不信、狐疑,當然要當頭棒喝。
這也是諸葛瑾教書育人的第一宗旨:學知識、學技能之前,先端正態度,認清何以學何以不學。
不過,他這些內心活動,倒是不足為二弟道了,只好另找藉口搪塞。
諸葛瑾搜腸刮肚回憶了一下,發現讀書時背過的一段話,非常適合諸葛亮現在的心境,於是就岔開話題道: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郯子之賢不及孔子,然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關將軍不會大兵團作戰,你就跟他學別的部分,只要他有一項是天下第一,他就值得伱學。”
“謹遵大哥教誨!”諸葛亮發自肺腑地誠懇允諾,決定回去後把這段話也記在上次的勸學家書後面。
……
此後兩日,因為過年的關係,柴桑城內一切倒也穩妥,並無大事發生。
關羽再急於練兵,也不會在這種日子就操練。
不過,哪怕不練兵,他帶著諸葛亮長見識的旅程,卻已經算是開始了。
他拉著諸葛亮到處走訪,熟悉各營將士。
諸葛亮一開始有些懵逼,還以為關羽是要施恩賣好,給士卒賞賜、以儘快鼓舞士氣。
但關羽也沒有任何籠絡的舉措,最多隻是挑一些士兵談心。
甚至都不親自出面,而是讓手下心腹小校暗中打探,瞭解各營士兵們的擔心、有什麼需求。
若是按諸葛亮原本的性子,兩天沒見效,估計就要急著追問了——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容易延遲滿足,他們總習慣於自己稍微做一點事,立刻就看到療效和反饋。
好在這次剛剛被大哥關照過,諸葛亮反覆告誡自己“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細細看不要急”,才熬了下來。
又過了數日,總算過了大年初五,關羽才開始恢復一定的操練強度,從軍紀、佇列開始,並輔之以一定的獎懲。
諸葛亮虛心把關羽的一切做法都先記下來,然後回去再慢慢揣摩,不管理解不理解。不理解就跟自己讀過的兵法對照,爭取印證理解。
如此又正式操練了日,諸葛亮終於覺得自己似乎總結出一點門道了。
他便趁著一次軍紀整訓後的閒暇之時,向關羽提了幾個問題:
“關將軍,我觀你整頓軍紀、鼓舞軍心。或與士卒同甘苦,體恤其飲食下劣、改善加餐,還跟普通小校一起吃飯。
但有時你又不肯隨意施恩,只是一味嚴加操練,把標準定得極高,很少有人能完成,同時給完成者重賞。
我揣摩著,你這是既學了李廣的‘與士卒同甘苦’,又學了霍去病的‘只求賞罰分明,立功者有出頭之日’,但兩者應用又似乎很隨意,看不出何時用何法的規律,你究竟信奉的是哪一套呢?”
諸葛亮這段話,也算引出了漢朝人對於如何團結士兵的一段公案了。
早在漢武帝的時候,李廣就覺得跟士兵同甘共苦最有效果,
而霍去病卻覺得只要能帶大家打勝仗、賞罰分明,那麼將領還是奢靡些好。這樣下面的人才有奮鬥動力,知道“我要是立大功了,也能跟霍將軍一樣享受享受”。
此後三百年,漢朝的武將,對士氣的鼓舞思路不外乎這兩大類,只是細節上略有不同——
當然,能把這兩種思想中的任何一種,稍微學得像一點,就勉強能算個名將了。
比如桓靈時打羌人立下大功的段熲,就是典型的霍去病流,很能激發士兵的貪婪欲。
而絕大部分普通將領,是連其中任何一條都做不到的。
千萬別笑,比如張飛那種“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就是典型的連一條都沒做到。
當然張飛也能帶兵,並且逼著士兵為他而戰,但主要是靠高壓的鞭策。以後能不能改好,就要看他是否尊敬諸葛兄弟、是否虛心改過了。
諸葛亮跟著關羽學了這些日子,他覺得各種風格具體怎麼操作、都已經見識過了,只是沒想明白關羽選擇時的依據。
不過,他能問出這個問題,還是讓關羽頗為欣賞。
“哦?你居然已經看出來、我是在博採眾長,試圖兼得霍去病、李廣之法了?果然是飽學之士,這麼快就看出來了。大哥和益德,跟我一起用兵十三年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