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做義帝還是做獻帝,這是一個問題(第2/3 頁)
洧水亭等候。
諸葛瑾自己只留了陳到和少數幾個武藝高強的護衛,等御前奏對完後立刻開溜。
一切都很順利,轉眼來到了次日、也就是十月二十二的清晨。
諸葛瑾不敢怠慢,一大早帶著陳到等數人趕往皇宮,把陳到他們留在門口,自己一人跟隨宦官入內,隨後又被趙彥接待,直接帶到御前。
劉協在書房裡接待了他,身邊只有幾個近侍和宮女,顯然屬於單獨召對。
看到諸葛瑾時,劉協眼神裡有一種莫名的期待,他先問了幾句諸葛瑾具體如何幫孔融統籌皇宮修繕的細節。
諸葛瑾也知無不言,把“一舉而三役濟”的方略說得更加詳實一些。包括水運能比陸運節省多少人力成本、疏浚後回填又比遠處採土節約多少。
劉協也是頗有務實之心的,兩年半前他還在李傕控制之下時、關中大飢,劉協讓人開府庫賑災。
卻有負責官員侯汶舞弊,劉協就讓人取米、豆在御前煮粥做實驗,再配合侯汶放賑的賬目,證明對方確實貪墨了,嚴懲了侯汶。
可見劉協的數學水平和實證思維,算是漢朝皇帝裡比較好的了。因此諸葛瑾跟他彙報的皇宮修建省錢法門、詳細賬目,也讓劉協聽得津津有味,再次讚歎諸葛瑾是務實之才。
聊了一會兒之後,劉協忽然話鋒一轉,轉到了那天諸葛瑾和禰衡的經義辯論上:
“諸葛卿,朕還有一事不明,朕風聞你當日曾言,‘一天下’非德之始也,只是手段,‘定天下’方為德之始也,才是目的,朕也覺得很有道理。
那麼你倒是說說,秦究竟有沒有得到過‘天下有德者居之’的‘德’,秦始皇是正統還是竊取天下?是否我高皇帝才是元德?還是繼承了秦德?”
諸葛瑾微不可查地苦笑了一下,他知道,皇帝為了儘快從大亂中重建皇室的權威,是不惜抓住任何一根能增加其統治神聖性的稻草的。
但是,如果在皇帝面前徹底否認秦德,被曹操知道了肯定會有麻煩。因為曹操是必然不希望漢朝皇帝擁有前所未有的神聖性的。
偏偏諸葛瑾又不能直接出爾反爾。
他在短暫地高強度思索後,終於想到一個兩邊不得罪的脫身之計:“陛下,臣當日所言,只是就經論經,臣年輕識淺,初入仕途,對實政不敢妄言。
秦始皇或許有‘徹底統一天下,消除外患’後,便重新‘輕徭薄賦、將統一天下所節省下來的民力用於百姓’的想法,但這已經沒法證明了。
因為他沒能活到那一天,誰知道假如秦始皇再長壽十年八年、徹底平定百越之後,會怎麼做呢?他在‘一天下’的過程中就死了,後續也就成了謎團。”
劉協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失望,但隨後又閃過一絲新的希望。他抓住了新的心理慰藉,焦急追問:“你認為,秦始皇是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死的?他不是死前十二年便統一六國了麼?”
諸葛瑾知道,一旦自己選擇了圓滑應對,就會惹出更多的學術細節疑點,但他只能繼續走下去。於是他深呼吸一口,說道:“這要看秦始皇自己內心,是如何定義‘天下’的了,如果滅六國就算統一天下,自然沒問題。
但他滅六國後繼續用兵,或許是他把匈奴和百越也視為天下的一部分了吧,秦始皇對天下的理解,或許超越了周人‘天下之外,皆是蠻夷’的程度。”
諸葛瑾這番話,後世人理解起來或許有困難,必須解釋一句,那就是按周朝人對“天下”這個詞的定義,蠻夷是不算天下範圍內的。
所以齊桓公對付萊夷、幫燕國打山戎,在周朝才能被視為“一匡天下”,是“擴大了天下的範圍,把原本是蠻夷的地方變成了天下的一部分”。
諸葛瑾把秦始皇的問題,往“做事情前目標不明確、打到哪算哪”上引,也就回避了是否有一天下的問題。
見皇帝還不是很滿意,他又不經意加了一句:“何況,非要說秦沒有一天下,也可以從閩越來說。百越中有許多並非戰國末霸、越王勾踐之後,但秦時的甌越王、閩越王卻確實是勾踐之後,是屬於‘華夏天下’的範圍內的。
秦始皇到臨死那年,成功攻破東冶(今福州)、‘執其君長’而迫降。但秦至亡也沒能佔領今會稽郡南半部(福建),甌越王另有子嗣於當地自立,從這個角度說,要說秦始皇距離‘消滅所有屬於天下範圍內的諸侯’,也確實差了最後一口氣。”
聽諸葛瑾這麼說,劉協終於找到了心理安慰,神情輕鬆了很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