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懷望西域,一個個歷史人物從絲綢古道、大漠深處向我們走來。
西漢張騫不辭艱險,含辛茹苦,兩次出使西域。他的活動,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各少數民族的聯絡,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中亞、南亞和歐洲經濟文化的聯絡和發展;使得中國、印度、波斯、希臘這些原先被山海沙漠相隔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古國,第一次有可能體會到幾千年來由人類的勞動和智慧創造出來的世界的偉大和美好。從此,伴隨著古道上的駝鈴,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火藥、造紙、印刷術,傳到了西方;西方及亞洲各國的蔬菜瓜果、天文曆法,以及佛教、基督教、摩尼教、*教及其有關的文化藝術也流入中原。我國的古籍,形象地將張騫西行壯舉稱做“鑿空”,即“原來不通,鑿之,現在通也”。
如果說張騫是西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那麼及至東漢,在西域的威名與張騫比肩的人就非班超莫屬了。班超少有大志,投筆從戎,在西域整整度過了30個春秋。“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他幾乎完全憑個人的智慧、機敏和卓絕的政治、軍事、外交才能,使西域保持了長期的、異乎尋常的穩定和繁榮,書寫了西域戍邊史上的光輝篇章。他還派遣副將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條文(今伊拉克境內),到達安息(今伊朗一帶),為絲綢之路的開拓和發展又譜新篇章。
在漢朝經營西域的歷史中,還有一些深明大義的奇女子,她們不畏塞外的艱苦,遠嫁他鄉,譜寫了一曲曲絕不亞於熱血男兒的光輝詩篇。張騫二出西域十年以後,漢武帝為了聯合烏孫共同抗擊匈奴,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嫁給了烏孫王獵驕靡,細君在歷史上被稱為江都公主。烏孫,是今天新疆哈薩克族的祖先。江都公主逝世後,為了使漢族人民和烏孫人民的友情不變成斷線珍珠,應烏孫的再次請求,漢武帝把楚王劉戊的孫女封為公主又嫁給了烏孫王,這就是後來被譽為烏孫國母的解憂公主。解憂公主的侍女馮嫽以解憂公主的身份,持漢節到各國進行友好訪問,大大加強了西域諸國與漢朝的友好關係。
懷望西域,耳邊總會響起壯烈的邊塞詩歌。唐代詩人岑參,曾兩度從軍,充安西節度使府掌書記及安西、北庭節度判官。他“累佐戎幕,往來鞍馬風塵間十餘載……城障塞堡,無不經行”,寫下了大量的邊塞詩文。“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岑參等的邊塞詩,為西域獨特的文化土壤、文化氛圍,吹進一股清新的中原詩風,增添了寶貴的文化內涵。 。。
《西路軍》 序言:懷望西域(2)
古往今來,悠悠千載。多少戍邊將士在這荒漠中揮灑過汗水和熱血;多少勇敢的探險者,或徒步或騎馬,不辭千辛萬苦,與烈日干渴抗爭,與風暴雨雪廝拼,苦苦尋訪時光劃過的痕跡。可以說,戈壁的故事就是好漢的故事,大漠的傳說就是英雄的傳說。一塊頑陋的堅石,也許曾拴過唐代高僧玄奘的白馬;一條幹枯的河灘,也許曾走過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去中原的橐駝;一個小小的沙坑,也許曾留下了發配邊地的林則徐的腳印;一個高高的沙灘,也許曾點燃左宗棠西征的烽火。林則徐以60歲高齡,“荒磧長驅回鶻馬,驚沙亂撲曼胡纓”,親歷10城,縱橫3萬多里,踏荒勘地。他每到一地,“浚水源,闢溝渠,教民耕作,定約束數十事”。左宗棠以69歲高齡,懷著“朔雪炎風,何容措意”的豪情,踏上了收復新疆的征途。“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是一批堅韌而睿智的前行者,在西域是如此的彪炳史冊,大氣輝煌。他們註定要揹負著傳承文明,創造文明,開啟世風的使命。當這一時代成為歷史之後,後人便只能也只願看到那幾座矗立於往昔歲月中的巍巍高山。這種現象在西域的歷史長河中被無數次地重複著。
因為寫作《西路軍·生死檔案》、《西路軍·河西浴血》,我常常在西路軍喋血的地方遊蕩。行行重行行,從東頭到西頭,再從西頭到東頭,許多西路軍的紀念碑、紀念塔、紀念亭、紀念館,在行程中一一進入我的眼簾。隨著對西路軍史的深入瞭解,我決定寫作《天山風雲》。我到新疆哈密,拜謁“西路軍進疆紀念園”就成了首要之事。我心儀已久,隔山隔水前來獻上一瓣馨香。
當太陽撩開夜幕噴薄而出,哈密最先迎接朝暉的是巍峨屹立在城東的西路軍進疆紀念園中的紅軍戰士銅像。紅軍戰士迎著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