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部分(第3/4 頁)
帆的馬牽來,楊帆的“勘合”就藏在馬鞍前邊的扶手處,外包皮革的木質翹起處掀開,中間有一個小小的暗盒,開啟來便是一枚黃澄澄的印信,薰兒叫人把印信用方才充作白旗的那匹布包起來,遠遠地擲到寨下,凌破天叫人去把那印信拾了回來。
凌破天開啟白布取出那方銅印仔細一看,不由暗暗吃驚。他在都督府做事,勘合自然是認識的,這方印的規格、花紋、銘文,不是輕易就能偽造出來的,更不可能在急切間造出來,寨上這人只怕真是朝廷官員。
楊帆又道:“本欽差在嶲州已與黃御史見過面。你持此印去見他。自可證明本欽差身份。你告訴黃御史,固守姚州城,不得再啟戰端,叫他派員來與本欽差共謀合議。”
凌破天臉上陰晴不定,猶豫半晌,終究不敢無視楊帆的欽差身份悍然下令攻山,他咬了咬牙。揚聲道:“好!既然如此,那下官這就趕回姚州城,這枚勘合的真偽,還需黃御史與諸位官員驗過,下官需要攜走,告辭了!”
凌破天往山寨上拱了拱手。大吼道:“收兵!”
薰兒見姚州兵馬果然退卻,不禁雀躍道:“哈!你這身份還真管用!”
楊帆的臉色卻有些陰沉,沉默片刻,對薰兒姑娘道:“你這寨中百姓,能否盡數遷走?”
薰兒奇怪地看了他一眼,沒有問他為何要遷走,而是直接答道:“很難。這就是他們的家,也許他們的茅屋草舍和些許簡陋的什物不會看在你的眼中。可那就是他們的全部財產。他們不會捨得離開。
而且眼下這種情況,寨中不只有許多老弱婦孺。還有不少傷殘的戰士,想要離開就更難了。這河白寨子雖是我們的地盤,卻太過於靠前,左右參差分佈的都是文氏部落,現在兩族已經結仇,如果我們離開,他們一定會趁火打劫,你的聖旨能退官兵,卻退不了那些殺紅了眼的部落勇士。”
楊帆又向她問了問,這才弄清這個河白寨的地理位置。
白蠻的大部分都是蠻化了的漢人,他們自稱華人。華人就是華夏族人。唐人許渾的詩中就有“恩沾殘類從歸去,莫使華人雜犬戎”之語,當時以漢人自稱的還比較少,少數民族多以漢人稱中原人,而漢人則自稱華人。
這個河白寨子的白蠻人自然也不例外,但他們成為白蠻的一份子的時間比較短,一共才兩百多年,祖上有楊、李、趙、董、陳等十餘姓,都是華人,因為中原兵荒馬亂,逃到這個地方,當時這裡還沒有那麼多的村寨,是一片未曾開闢過的荒蕪之地。
他們在此開山闢寨,整理梯田,後來又與當地蠻族通婚聯姻,漸漸成為白蠻的一員,但是兩百多年的發展,這原本一片荒蕪的地方已經建起了許多村寨,白蠻的勢力並沒有向這個方向擴張,這些村寨都是文氏部落的,所以河白寨子就成了白蠻最突出於外的一個寨子,在其左右的村寨並非同族。
楊帆聽明白它的具體位置後,知道這處山寨雖然孤立無援,可一旦棄守反而更加危險,也不能再勸他們離開了。同時,獲悉這寨中百姓本與自己同為華夏一族,其中甚至還有姓楊的人,便更起了維護之心。
薰兒向他說明情況後,這才問道:“為何要遷走?你不是已經退了兵麼?”
楊帆道:“沒錯!這些兵是姚州兵,他們不敢擔上莫大的干係貿然攻山,那就只能退卻了。可我拿不準黃景容會怎麼決定。”
薰兒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瞅定了楊帆,奇怪地問道:“你這是什麼意思?”
楊帆沉聲道:“也許,他會按我說的收兵罷戰,派人來和談。也許,下一次來的兵馬會更多。”
薰兒咬著薄薄的紅唇,乜著他道:“你唬我?他就不怕我一怒之下殺了你麼?”
楊帆苦笑道:“我跟他一向不合,他恨不得除我而後快,你要殺我,恐怕正合他意。”
薰兒納罕地道:“他敢這麼做?他不怕激怒你們的皇帝陛下?”
楊帆搖頭道:“薰兒姑娘,皇帝管理的江山比你阿爹管理的領土要大一萬倍,你阿爹手下或許有十幾位頭人,而且他們隨時可以見到土司。而皇帝手下的官員卻有數萬人,他們大部分一輩子都只能守在皇帝指定由他治理的土地上,沒有聖旨根本不可以到別的地方去,更不要說見到皇帝了。
而皇帝,永遠住在一座城那麼大的宮殿裡,她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她的臣子們告訴她的,而不是她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如果我死在這裡,皇帝聽到的一定是黃景容想要告訴她的一番話,那時不但黃景容不會受到懲罰,說不定還會升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