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同志學習心迫切,一點也沒有滿足,感覺自己不懂的東西太多,確實是虛心求教。考試,還有背很長很長的詩朗誦,我們在延安根本就沒有這些東西。叫你做小品那你也就要做吧,就是說要努力去學習,那兩年的學習還是很有好處的。在畢業的時候演一個小市民,高爾基的。那個影響還是很大的,那個角色很難演,高爾基的戲是很不容易吸引人的。但就是我們這樣一個話劇吸引了很多的觀眾來看,那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高爾基的作品比較深,它沒有那種表面的戲劇性,不像莎士比亞的故事都是外露的。我們那個戲還獲得了好評,據說因為這個我們評級還給我長了一級,因為我當時沒在北影,他們看了以後給我長了一級我還不知道。
後來我在實驗話劇院還是做了很長的工作,我們幫助建院,後來我感到演話劇的人挺多的,做演員老得等著,自己演了別人就不能演了,老同志總演,年輕的同志就演不上了了。這期間張水華請我去演《林家鋪子》,當時是因為舒秀文病了不能演,他求我讓我去我就去了,那次合作也還是很好的。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領導對我說:你去演一個戲吧(2)
以後我想還是得演,我看了一本小說《我的一家》,就跟田方說這小說太好了,這一個女人從16歲一直到她老,這一家子都是前仆後繼。田方說那水華他們在搞,那時我還沒有回到北影來就給水華打電話,。我說我聽說你在拍《我的一家》,他說沒有,是別人在拍。他說怎麼這個好嗎?我說好。我說你跟那個導演講如果他沒有找到那個媽媽,我自告奮勇,毛遂自薦。他說:“好呀!”後來張水華看了回憶錄,決定自己來拍。廠裡就把這個劇本給他了。結果他就把我找去了,就讓我演這個《革命家庭》一片中的媽媽。在這裡頭,我覺得是因為我自己對這個革命人物,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因為我在延安上過很多黨建課了,對革命的這些鬥爭感情是很深的。所以首先對劇裡的人物感情很深,對這個人物理解得比較透。水華同志對這個人物就提出一個“變”字,就是說她成長的轉變。那麼我們就抓住這個“變”字,她本來就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小女孩,什麼都不懂,但由於對丈夫的愛、對革命的愛、對丈夫正義事業的理解,自己支援他,一直到她死也不能讓孩子離開革命。這樣就掌握了這個人物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這個家庭會前仆後繼?
就是說我有充分的革命的實踐體會,有充分的對人物的理解,再加上後來的學習,總結自己實踐當中的創作方法和表演方法。電影跟舞臺不一樣,過去我剛演電影的時候我演《白衣戰士》,攝影師喊“你的脖子太細了”,“你的眼睛太大了”,“你的牙太長了”,搞得你不知道該怎樣演了。因為話劇比較誇張,但電影裡就不能這樣了。就是說自己已經經過了這個表演階段,也就是從內在出發,從內在走向外在,取得表現的手法,使用什麼樣的動作表達她的感情,表達她的目的,表達她的願望。也就是掌握了一些拍攝過程中的基本知識。
那時都是同期錄音的,只要外面有一點聲,立刻就要“停!”,把我給氣的,我說你知道我們培養一個情緒多不容易,你幹嗎要這樣啊?錄音師說那怎麼辦?我說以後你不要停,我保險你也不用再配音了,我再重來一遍,完全和你這個上一次的一樣。我演完了以後,又重新演一遍,沒有燈光,只是我的聲音,完全吻合,他也就說“我佩服你了!”以後他再也不喊停了。
所以你要問我怎麼演《革命家庭》,我也很難說,就是掌握這個人的變化,掌握這個人的出身,這個人物的生活環境,跟周圍人的關係,這種規定情景的變化,動作的邏輯,要掌握這些。最主要是掌握人物的內心這個核心。我就感覺她內心充滿了一個“愛”字,就是對生活的愛、對丈夫的愛、對周圍人的愛,她不是抽象的愛,是一種革命的感情。因為我們有這個豐富的生活基礎和積累,所以演這個角色又花了那麼大的功夫,但還不是那麼太理想,因為我那時還不是老太太,化成老太太非常難,往臉上粘了好多的紙,那個紙跟動作又不協調,所以我認為老太太那一段不是很成功。
1961年我們準備演《魯迅傳》,我演許廣平,我們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我也去看了許廣平,和許廣平的秘書都聯絡好了,也到她家去了好多回。後來由於導演病了,就這樣把這個事情給耽誤了,趙丹也很遺憾,我也很遺憾。後來1962年上海領導他們提出寫“十三年”,這個《魯迅傳》就停止了。
後來我們就搞了《紅巖》,也就是電影《烈火中永生》。這個《烈火中永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