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部分(第3/4 頁)
造船監查,在鑄錢所和造船所巡視,劉璟之所以讓廖立出使交州,主要因為他本人是荊南人,其次廖立為人老辣,心細如髮,觀察力很強,讓他去交州,是最適合的人選。
廖立走了進來,深施一禮,“參見州牧!”
“廖參軍請坐!”
廖立坐下,劉璟笑問道:“鑄錢近況如何?”
“啟稟州牧,我們已經開設了十座鑄錢爐,最大的問題就是銅料不足,但十天前,從巴蜀運來了萬斤銅料,這樣就徹底緩解了銅料不足的問題,另外一兩的金錠和銀錠已經開始鑄造了,倉庫裡已有成,只是還沒有公開發行。”
劉璟點點頭,又對徐庶道:“下面的重要事情就是要把荊州、益州和漢中的錢幣統一,我已經下令將益州及漢中官府的錢幣全部運回襄陽,將它們熔解後重新鑄錢,兩地市面上流通的錢幣也要慢慢收回,換成楚錢,這件事要抓緊。”
徐庶欠身道:“微臣記住了。”
劉璟這才對廖立淡淡一笑道:“我打算讓你為我的使者,出使交州,替我瞭解一下劉備的情況。”
第541章 曹植出使
、、、、、、、、、、
下午時分,劉璟在十幾名親兵的護衛下,來到了襄陽對岸的樊城,和幾個月前相比,樊城的變化也頗為明顯,人口逐漸回流,已戰爭結束時的萬人口迅速增加到了十萬人口,雖然很難再恢復到鼎盛時的二十萬人口,但和當初的凋敝冷清相比,已大不一樣。【】
樊城的定位是襄陽的附城,集中了襄陽城的九成商業,它是荊州對中原貿易的視窗,大量的物資南來北往,商業繁華,又漸漸恢復了從前的繁盛氣象。
劉璟今天來樊城並不是為了視察,他坐在一輛馬車內,並不拋頭露面,很低調地進了樊城,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劉璟來樊城是拜祭陶烈,老家主陶烈在兩個月前去世,使陶家這段時間陷入低潮之中,陶家兩個月來一直在忙碌喪事,最近才漸漸恢復正常,包括陶湛也已經從悲痛中走了出來。
這也是古今的不同之處,或許是人的壽命不長,孩童也容易夭折的緣故,古人對生老病死看得比較淡,長輩去世後不會久沉浸在悲痛中,古人更重祭禮,每年數次的祭祀就是他們對另一個世界親人的懷念。
樊城的陶氏商行同時也是陶家在荊州的中心,陶家自然是跟著權力中心走,從柴桑遷到武昌,又從武昌遷到襄陽,儘管劉璟並不希望陶家過於強勢,但目前陶家依舊是南方乃至天下最大的商人。
只是陶家現在很低調,嚴格約束陶家弟在外張揚,生意也分散到各地,不再是單純的買賣貨物,賺錢差價,開始大量投資酒館、店鋪、旅舍、青樓,而且陶家放棄了布匹、牲畜、日用雜貨等等大量普通生意,只做糧食、鹽鐵和貨運生意,這樣一來。就感覺不到陶家的規模,陶家也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而與此同時,陶政升為蘄春守,陶湛的另一個叔父陶蘊出任柴桑縣令,還有五名陶氏弟在荊州書院讀書,這便使陶家漸漸開始從商到從政的轉變。
劉璟的馬車在陶氏商行門前停下,這時陶利早已等候在大門前,他連忙上前施禮笑道:“聽說昨晚有軍隊過來,我便想是不是州牧回來,沒想到今天州牧就來陶家,陶家真是榮幸萬分蓬蓽生輝。”
“好了!好了!二叔就不用這麼客氣了。”
劉璟下了馬車笑道:“都是自家人,有什麼榮幸萬分,我是以私人身份前來,和公事無關,所以不要想得多。”
陶利也笑了笑,他為人隨和,和劉璟的關係很好,他又看了一眼馬車,有些奇怪道:“湛兒沒有一起來嗎?”
“我沒有告訴她要來陶府,是我臨時決定,今天是特地來拜祭祖父,另外還有一些事和二叔商量一下。”
劉璟知道他的岳父陶勝在武昌操辦祖父喪事,還沒有回來,陶家弟基本上都去了武昌,樊城這邊只有二叔一人留守,他跟著陶利來到外院的祭棚,換了孝服,走進了棚。
祭棚裡有陶烈的靈位,主要是為了方便襄陽的親友祭靈,兩個月來,來祭祀之人一直絡繹不絕,直到這幾天才漸漸安靜下來,劉璟獻了柱香,便在陶烈的靈位前跪下,想起陶烈從前對自己的恩情,心中也頗為傷感。
“願祖父在天之靈安息,劉璟會護佑陶家,一如既往。”
他重重磕了個頭,又燒了幾串紙錢,這才站了起來,陶利上前道:“請跟我來吧!”
劉璟點點頭,出棚脫了孝服,跟著陶利去了內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