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部分(第2/4 頁)
。
“大家秋收完,最想做什麼?”劉璟笑著問眾人道。
“睡覺!”
一名老農不好意思地撓撓頭介面道:“忙累了一年,就等著秋收結束後大睡天呢!”
老農的話引起眾人的共鳴,大家都一起笑了起來,又一名老農道:“州牧或許不知道吧!益州是一年兩熟,荊州那邊聽說和北方一樣,都是兩年熟。”
他剛說完,旁邊之人捅了他一下,“你這是在說什麼,州牧怎麼可能不知道!”
劉璟確實知道這個原因,主要是稻麥輪作用傳統播種方法在時間上來不及,傳統方法是播稻種,等冬小麥成熟後再播種稻種,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北方都只能做到兩年熟,小麥和粟米輪作,而南方只能一年一熟。
但隨著農業技術發展,東漢後期出現了插秧播種方式,也就是在小麥成熟後期,便在秧田裡開始先育秧,等小麥收割後,立刻開始插秧,這樣就縮短了水稻的生長時間,就實現了一年兩熟。
在農業發達的中原地區,這種一年兩熟的耕種方式早已開始普及,而南方地區,由於巴蜀人口眾多,農業發達,也保持著和北方同步的耕作技術。
而荊州和江東地區由於人口稀少,土地遼闊,農業技術落後,一直是一年一熟,直到黃巾之亂後,大量北方農民南逃,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技術。
再加上劉表的大力推廣,荊州的襄陽、南郡和江夏郡也漸漸改成了一年兩熟的耕作方式,不過在荊南地區依然是一年一熟。
劉璟笑道:“襄陽和江夏那邊也是一年兩熟,但說實話,畝產量沒有巴蜀多,一畝最多收兩石半,而巴蜀這邊的畝產已達石了,可別小看這半石糧食,這就是強國富民之源。”
“請問州牧,聽說今年冬天的徭役要改了,不知怎麼改法?”
有人問出了這個敏感的問題,眾人頓時鴉雀無聲,一起忐忑不安地望著劉璟。
以前普通農民每年有一個月的徭役,一般是在冬天農閒時,或進城當差,或去疏通河道、修建道等等,幾十年來都是這樣。
但最近傳出一個訊息,益州的徭役制要改了,這無疑關係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就不知怎麼改法,是天數增加了,還是花錢可以免徭役。
劉璟笑道:“徭役是朝廷制,當然不會輕易廢除,但在一些細節上會有變更,實際上就是江夏的徭役制在益州推廣,大家如果瞭解江夏的徭役制,就會明白了。”
“州牧給我們說說吧!”有人懇求道。
眾人都一起懇求起來,“州牧就說一說吧!”
“好吧!我就給大家說說江夏郡的徭役制。”
劉璟笑了笑對眾人道:“江夏的徭役天數是和益州現在一樣,男丁每年二十五天,女丁十五天,十六歲以上,六十歲以下,每個人都必須服徭役,包括我和妻在內都要服徭役,一視同仁。
當然,我和妻不會去築修橋,那就必須交免役錢,或者交糧食充抵,各位如果不想去服徭役,也可以,交點糧食給官府就可以了,也不會多,一升米抵一天,也就是兩鬥五升米就免去一年的徭役了。”
劉璟說到這裡,眾人頓時竊竊私語,心中都在算一筆帳,兩鬥五升米還能拿得出。
如果是夫妻二人,就是四鬥米,稍微有點重了,那麼一般是留妻在家,男出徭役,或者交鬥米,只出十天徭役,這樣就輕鬆了很多。
這時,劉璟擺擺手,眾人又安靜下來,他繼續說道:“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從軍,江夏從軍有很好的待遇,不僅每月有糧米,而且打仗時糧米加倍,還有額外的俸錢,最重要是,從軍就可以免家人的徭役,包括妻和父母。”
事實上,江夏實行錢糧充抵徭役後,每年服徭役人數銳減了七成,但充抵錢糧也有很可觀的收入。
如果確實需要民夫時,就出錢去招募,一樣能招到人,關鍵是實行抵免制後可以收入大量糧食,這對於處於擴張期間的漢軍而言,就顯得十分寶貴了。
就在眾人竊竊議論之時,兩名騎兵從西面官道疾奔而至,劉璟知道這是有事情了,他起身走到邊,問報信士兵道:“有什麼事?”
報信士兵單膝跪下稟報:“啟稟州牧!曹操派使者來成都,賈軍師請州牧立刻回去。”
劉璟點了點頭,“我知道了。”
他隨即吩咐左右,“大家收拾一下,立刻返回成都!”
。。。。。。。。
出乎劉璟意料的是,這次曹操派來的使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